“8月份的演出都取消了,遗憾总归有的,但也倒逼我们做好线上服务。9月份,我们会全新归来!”无锡大剧院运营中心总监崔建彬说,他们每天都在线上积极推介下阶段的好剧,还策划了无锡大剧院首届儿童绘画大赛,始终保持和观众的黏性。8月以来,因为复杂多变的防疫形势,无锡市第二届文化场馆月的线下活动有的取消,有的转到线上举行。活动的形式变了,但公共文化服务并未停摆,各场馆纷纷加大线上资源供给,探索更加多元的公共服务手段,这也促使公共文化服务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足不出户就能与大师面对面
8月7日上午9点,许倬云先生的直播课“全球商贸历史演变”在混沌APP正式上线。前一天晚上,组织方就在报名听课的微信群中介绍了讲座内容的背景信息。“直播课的效果可能略差,因为许老的家已经改造成病房,为了避免设备影响医疗机器,所以只能用手机作为录制媒介。”课程主理人告诉记者。
虽然直播设备略显简单,但丝毫不影响讲座效果,许倬云从丝绸之路的产生开始,以商贸为主线,结合政治、经济、军事、地理、重要人物,把几百年的中外历史阐述得精彩纷呈。“许老虽已91岁高龄,但思路清晰,历史故事信手拈来。”网友小孟告诉记者,读过许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书中很多观点令人醍醐灌顶。
“线上的文化活动,让我们坐在家中就能实现与大师对话。”市民小颖说,除了能听到大师的观点,还有互动和交流,而且不受空间限制,大大增加了与大师交流的机会。8月12日,她参与了艺术学家、小说家计文君的名为“从时间中释放记忆”的分享会,1个小时的时间里,计文君娓娓道来,将写作《曹雪芹的遗产》和《曹雪芹的疆域》时的思考、想法充分表达,引导读者用一种更加轻盈、自由和从容的姿态走进《红楼梦》,“她还解答了我很久以来的困惑。这样的交流方式很有价值。”小颖说。
线上文化服务亟待梳理升级
打开无锡市文化馆的微信公众号,该馆上线的“西水公益学堂”全民艺术普及公益慕课,已经录制上线了锡剧、二胡、非遗、琵琶、钢琴五门课程。该馆副馆长徐珏透露,他们还在加紧录制更多的艺术慕课,扩大服务人群。8月22日“七夕节”,东林书院举办了一场别具特色的“琳琅乞巧线上游园会”,书院内布置了东林学市,一场汉服游园和手作体验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通过手机直播,网友们参与诗句对答、巧解灯谜等环节,直观感受到民间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
近两年来,锡城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有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意识到要加强数字资源储备,提升线上服务水平。于是,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普及慕课、文艺作品鉴赏、文化活动展示,以及在线图书馆、在线博物馆、在线美术馆、在线文化馆甚至在线剧场。
从这些线上文化产品以及线上服务的点击量来看,存在较大差异,主题性的直播活动往往关注度较高,把展览或活动单纯地做成微信进行展示的,则点击量平平。“文化场馆也应研究反思,做好线上服务并非只是单纯做条微信、发段视频,现有的数字文化资源能否适应百姓的真实需求?用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满足百姓的常态化需求?这是各场馆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混沌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很愿意与本地的文化场馆合作,将外地的学者资源进行落户,但关键是什么样的内容和产品能真正吸引人。
主动探索 数字产品供给方式
受疫情影响,锡城各大文化场馆采取了限流措施,同时迅速组织安排线上文化供给,填补线下活动的空白。无锡博物院全新推出“吴地文明”系列云课堂,打破传统博物馆课程的时空限制。无锡市文化馆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建”起一座虚拟展厅,把线下的群文书画摄影作品展搬到线上,观众只需动动手指,即可“云”游展厅。“美术馆、文化馆都有在线课程,很实用,多一些门类就更好了。”“希望可以有线上音乐会。”锡城文化场馆推出的线上服务受到市民欢迎,也检验了场馆的数字资源供给能力。
记者发现,与去年相比,今年锡城各个场馆推出的线上文化产品内容形态更丰富,“我们的线上活动,不是疫情期间的权宜之计,而是主动供给的文化内容。”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文化场馆月启动之前,在策划线下活动的同时策划了丰富多样的线上内容。“百年风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无锡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成果展”是无锡美术馆重磅打造的暑期大展,每天都有观众慕名前来。该展还在无锡美术馆的微信公众号上同步展出,每幅作品都有详细的背景介绍和作者本人的创作谈。
无锡市图书馆将原定于8月8日在其一楼报告厅举办的东林文化讲坛改为线上直播,由扬州大学教授刘勇刚主讲“朱自清散文里的家风故事”,吸引了54万人次在线听讲。东林文化讲坛资深听众胡志辉说,线上讲座最大的好处是“能回看,不怕错过精彩片段”。事实上,在无锡市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上,线上荐书、线上展览等线上活动一直都有,有声读物、电子期刊、视频等数字资源也对公众免费开放。
公共文化新品不能“昙花一现”
“线上文化产品的设计难度很高。”锡城一家MCN机构负责人小墨告诉记者,线上有海量比较成熟的产品,本地的文化内容很难在其中脱颖而出,“必须增加在地属性、个性特点,让看视频或者直播活动的用户产生亲近感,因此必须深挖本地的历史文化元素,从中找寻灵感,并运用适合传播的方式形成产品。”
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给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造成冲击,同时也带来机遇,促使各场馆创新服务思路,主动拥抱新技术。事实上,不管是否受到疫情影响,公共文化服务都应“持续在线”,不能“昙花一现”,线下阵地建设与线上文化服务应是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因此,线上开放利用馆藏资源、提升线上服务水平、建设数字化场馆、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场馆,将成为一种常态化、基础性的服务。专家指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对其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场馆要有资源建设的规划、足够的经费,有资源管理的人才,要形成资源体系和特色。
(张月、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