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李建鹏:在绘画语言的实验性探索路上不断前行

  李建鹏是我市美术界的新锐力量,现为无锡美术馆(无锡市书画院)专职画家。见到李建鹏不容易,近来他正在中央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已经举办过两次个展,作品入展国内外各项高层次美术展近30次,获得省级及以上美术奖项近20项,作品被十余家公共艺术机构及单位收藏。

  李建鹏有很高的绘画天分,13岁与油画材料初次邂逅时,便觉“怦然心动”。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李建鹏曾在郑州高校任教,并迎来了创作风格的转型期。他认为美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要基于传统的优秀基因敢于去创造“下一个传统”。对于一个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青年画家而言,转型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但他无法满足于舒适的“原地踏步”,“本可以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或许是源自内心的感应和冲动,他逐步地偏离原有的艺术创作轨迹,作品风格开始带有浓厚的表现主义意味和追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七一说。

  跳出创作“舒适区”的李建鹏一有机会就去音乐会演出现场,这成为他近年来比较青睐的绘画母题。他认为音乐与美术常能交融出艺术的思辨,乐池让他体验场域的重构,并联想到关于生命的某些东西。在大量的手稿实验积累后,《重奏》系列诞生了。中国美术学院博导杨参军教授认为,在《重奏》系列的抽象构建里,“他要表达的还不是音乐这个题材的本身,是想通过它达到某一种画面形式的追求。”上海师范大学绘画系主任苏岩声教授认为,他作品的表现性“是沉思的、内敛的”,“传达着象征、逻辑和永恒的意义,寻求艺术的纯粹语言,以唤起观者内在的共鸣与想象力”。此后,李建鹏打破了自己绘画中的某些“边界”,专注于现代绘画语言的实验性探索,“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

  谈到美术创作的目的和意义,李建鹏的“媒介论”值得玩味咀嚼。他说,任何作品或理论都是“表达”的“媒介”,美术工作者的价值实现全在于打磨并驾驭好这个“媒介”,用优秀作品或理论为国家和民族立心、为伟大的时代立传。带着文艺工作者沉甸甸的使命感,李建鹏的日常非常忙碌。他喜欢美术馆的策展工作,他说:“一场高质量的展览就是要把最佳的作品用最佳的呈现方式和状态带给观众。”策展工作要兼顾包容性,在大量作品中梳理策展线索养成的工作习惯,让他学会以旁观者的客观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不断重估和重识自己创作的价值。

  热心于各项学术与艺术公益活动的李建鹏,最近刚在中央美术学院、民进无锡市委会做完“20-21世纪中国主题油画创作”“从油画主题创作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等专业、主题讲座。他很享受与专业研究者及美术爱好者交流,也视之为互相促进、学习提升的机会。

  今年,他与中央美术学院孙韬教授合作研究的“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中的主题油画创作”项目已经有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下一步,他将策划“无锡艺术地图:美术家工作室开放日”项目,计划以无锡市书画院专职画家为基础,逐步将全市重要美术家纳入开放日计划,为公众提供一个深入了解美术家的机会。(一心)

  人物简介

  李建鹏,1990年生于河南商丘,2020-2021年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为无锡美术馆(无锡市书画院)专职画家。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首届靳尚谊专项基金优秀毕业生扶植计划作品展、2020《艺术百家》江苏省优秀青年美术家提名展(作品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等,获第二届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入会资格作品(最高奖)、第三届江苏美术奖获奖提名、第十一届江苏省油画展优秀作品奖等。入选“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