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基本农田全市最少的新吴区,涌现出了全市最热的智慧农业潮。昨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新吴两年已在智慧农业方面获国家级奖项6个,全市居首。
一个小小的动物电子标签,深藏着致富密码。市富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罗远明介绍,标签原先仅用于统计家畜疫苗注射情况,经连续6年研发后融合了传感器技术与RFID射频识别技术,已扩展到对家畜的溯源应用和健康监测,从而实现精准养殖。在内蒙古阿拉善盟,4210户牧民对60万只山羊加设电子标签、建立溯源管理平台后,商贩能了解羊绒的来源、长度等信息,产销信息更畅。当地羊绒价格由此高出市场价10%—20%,牧民一年增收约3000万元。去年,富华的“家畜养殖数字化关键技术与智能饲喂装备创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智慧农业使更多农民尝到节本增效甜头。鸿山街道农民钱建江今年对200亩水稻田减少了50%用工量,水稻长势却好于常年。“以前水稻打农药要3个人分别用喷雾机花2天才能打完,农药多数停留在叶面,今年我们购买无人机植保服务,1架无人机1个人半天就打完了,用药量还少,且能直达水稻根部,效果更好。”他说。
他所用的无人机源于市汉和航空技术有限公司。近几年,汉和无人机加快更新迭代,不断提升续航、载重等性能,去年销量已增至近4000台,居全国第三。公司研发生产的“水星一号”单旋翼植保无人机、“高精度植保无人机——金星25号”,分别入列农业农村部组织的2020、2021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台辐射,新吴10余家智慧农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当前正在引领市内外数十万亩稻、茶、果由传统凭经验种植方式转向精准、高效种植。”新吴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在从心农业基地负责人汪一匡看来,智慧农业还让农民有更多精力去学习和经营。7月,正在上海联系业务的他接到基地技术员电话,说一块田里的水稻已灌浆,吃不准要打水还是继续搁田。汪一匡召集公司其他专家点开手机上的基地物联网监控系统,查看水稻长势及相关数据后,认为再搁田三四天较好,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农法自然、对每个环节精耕细作,是种好水稻的关键,物联网让我们既实现了精准种植,又能更好地拓展市场。”他说。
在新吴,全市首个区级农业数字化平台已投入运用。据悉,平台将整合相关技术和农业资源形成智慧农业数据库,形成非农人士也能根据智慧设施进行精准种植的新局面。
(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