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宾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家在无锡北门外张村镇后故里的中朱巷。
小时候,无锡农村里的人习惯把中秋节叫作“八月半”,而“八月半”的到来往往是在开学后不久。因此,开学前几天,外婆就会召集我们姐弟几个一起做麦饼。她则更早地做好准备。外婆做的麦饼通常有两种酿馅:一种是葱香鲜肉馅,另一种是芝麻猪油馅。葱香鲜肉馅是将不肥不瘦的腿心肉剁成“肉龙松”,放入葱、姜、糖和酱油拌制而成;芝麻猪油馅是将刚刚收获的新芝麻炒熟后,放在大的搪瓷杯里舂碎,再拌入板猪油和绵白糖。外婆跟我们说:“做麦饼的馅,一定要提前一两天就弄好,让它伏一伏,这样才好吃。”
等到做麦饼的那一天,吃好午饭,外婆就带着我们忙开了。从和面、捏饼胚子、推饼皮子、包酿馅,到一只麦饼制作完成,五六道工序,她不紧不慢一气呵成。一遍示范过后,外婆就让我们给她当下手。我们干的活一般是推饼皮子,然后把饭碗反合在饼皮子上,用一根尖头的小竹棍沿着饭碗边用力划一圈,如此,一张圆溜溜的麦饼皮子就成形了。我们把推好的麦饼皮子放在饭桌上,外婆就将酿馅均匀地摊开在一张皮子上面,再盖上另一张皮子,用手把两张皮子边缘捏紧。为了区分两种酿馅,外婆会把麦饼捏成光边或是花边。至此,麦饼制作的大半部分工序算是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麦饼的最后一道工序——烘烤。我和外婆一个上灶、一个下灶,下灶的我在外婆的指挥下先用大火把锅烧热,上灶的外婆根据经验,将做好的麦饼生胚五六个一次,放到烧热的锅里进行烘烤。这时候,她会关照我:“火不要大,保持灶膛里稳定的热量就可以了。”原来,火力太旺麦饼容易被烤煳,反之则不容易烤熟。我按照外婆的要求掌控着火候,外婆耐心地把麦饼两面烘烤成金黄色。等到一股麦饼特有的香味从锅中冒出,她便飞快地将麦饼取出,放到预先准备好的小竹匾里进行冷却。
等到最后一锅麦饼烘烤结束,就是分享美味成果的时候了。外婆笑吟吟地招呼我们:“吃麦饼啦!”因为外公没有牙齿,外婆总是让我们把软一点的挑出来给外公吃,我们吃那些烘烤得香香的、脆脆的麦饼。
外婆用她一双巧手在“八月半”前做的麦饼,还有那咬一口肥露露、香喷喷的感觉,几十年来我都不曾忘记。
现在,我也到了当年外婆做麦饼的年纪。虽然我不可能像外婆那样在家里做麦饼,但每当中秋节来临之际,外婆教我们姐弟做麦饼的情景就会在我脑海里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