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对镜理云鬓

  □石惠泉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爱美的女人,对人生有着一份自信;女人的爱美,为生活架起了一座艳丽的彩虹。曾经,姑娘大多是羊角辫,大嫂一律齐耳短发,由于忙,由于累,更由于种种紧箍,她们疏远了妆奁。唯一有时间、有心绪打扮的倒是那些小脚伶仃的老太婆。

  早饭吃罢,碗筷洗毕,两三个老太搭档,端一张小桌、几张竹凳到场上。小桌上置一面大大的鹅蛋形镜子,再放半碗清水,碗旁是一把旧牙刷。准备就绪便开始轮流梳头。解开夜里睡歪了的发髻,梳子在白多黑少的发丝中悠悠滑动,不时嵌进我家的猫捉到一只老鼠、你家的鸡报生时间长之类的碎语;牙刷蘸蘸清水,像是蘸蘸清贫恬淡的人生,把枯干的头发刷得既光洁又润亮,也把一颗苍老的心抚得熨帖安然。从蛋形的镜中看自己脑后崭新的发髻在搭档手里盘成,才真正感到新的一天开始了。于是把落下的头发绕成小团,塞在壁缝里,待换糖担来,换几枚缝针或几片孙辈们吃的面糖。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最早沐浴春风的是那些青春勃发的姑娘。她们要尽情享受大好春光,要充分展示青春美貌;她们把挣脱羁绊的激动和畅快通过打扮表露出来,把对未来的希冀、对生活的憧憬泼洒在自己的头发上衣衫上;她们人手一袋卷发用的塑料刺筒,家里都有一把电吹风。于是,大街小巷便有了长波浪,短波浪,飞机式,火箭式,喇叭裤,连衫裙……恰如杜甫的《丽人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她们会在口袋里放一面小圆镜,没人处拿出来,撩一撩碎发,扯一扯裙摆,然后对镜羞涩一笑,如同上次与心上人相会,心儿甜甜地跳。

  后来,去美发店最勤的似乎是早为人母的中年妇女。尽管她们地位、阅历、境遇、爱好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丝“年如流水催何急”的感慨和无奈。经过半生奋斗,生活安定了,收入丰裕了,孩子在上学,身边无牵带,有的是空闲时间。只是岁月流转太快,脸上没了青春的红润,发间不时冒出白丝。于是乎,走进美发店,看着墙上贴的模特照片,选一款发色姜黄、齐肩、发梢翻翘的,或者黑色中略带点黄、耳朵两边的头发弯弯向前伸的那种。对着一面宽大的镜子,指挥理发师这边吹高一点,那边压平一些。渐渐地,镜中人风韵依然,气质不凡。于是乎,携着宽慰和自信,走入灿烂的艳阳里。

  如今,上了年纪的老阿姨也是要经常光顾美发店的。退休好多年,养老的钱已经存足,儿女上班,孙辈上学,日子过得不要太滋润。早晨把菜买好,路过美发店,见一跳广场舞的伙伴半躺在椅子里,头上被理发师抓捏出一朵一朵白色的泡沫,让人想起春天盛开的梨花。伙伴微闭着眼睛,惬意地享受着。叫伙伴一声,伙伴睁开眼,点点头说:“你这个专职保姆当得也太到位了吧!”闻言,略带不服气地放下菜包,在她后面的沙发上坐下来,也让理发师给自己拾掇拾掇。她们啊,家里化妆品有的是。组团外出旅游,眉笔、口红、香水等随身带,最少不了的是一个小圆镜。外面导游在喊,上车了上车了,她们还对着小圆镜摩摩面孔,捋捋头发。老是老了,头发半白,脸上褶皱清清楚楚,但老有老的风采,老有老的韵致,有谁不会老呢?老归老,精气神不能少。

  对镜理云鬓,孜孜爱美心。镜子,紧紧伴随着女人们,映照出她们辛劳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