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科创周刊

航天新气象:做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守望者

  羌塘自然保护区是雪域高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今年规划开展的羌塘自然保护区生态气象检测系统建设项目中,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5套生态气象观测站、1套高原近地层通量观测站将在这里投用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植被覆盖率、年平均湿度等都是重要指标,我们通过定量监测能够让这些数据实时更新,第一时间得到获取。”公司总经理孙立新介绍,公司研发的导航探空、气象雷达、自动气象站等产品遍布全国各个角落。

  温湿风压作为气象观测的基本要素,对其实时监测能够让天气预报更为精准,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航天新气象是如何让数据“活”起来的?“通过全自动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我们可以探测近地层30至40公里内的气象数据。”公司业务发展部部长韩冰说,最早通过人工手动放置氢气球并在下方搭载探空仪的方式,在气球上升时实时测量周围空气中的温湿风压数据。随着探空观测业务化、自动化发展,许多地方的气象需要定时定点观测,同时在高原、沙漠、海岛等恶劣环境下,人员抵达探测区域成本高,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才能完成探测,航天新气象为此创新研发了全自动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可实现无人值守自动化、智能化运行,支持远程操控、管理。据了解,2022年北京冬奥会比赛场地海坨山的气象数据监测就是采用航天新气象的全自动高空气象探测系统进行数据保障。除此之外,航天新气象还研发了火箭下投和机载下投探空系统,其中火箭探空最高探测高度可达110公里,获得国内第一组临近空间高度的垂直廓线,全程数据获取率达97%以上。

  探测系统的原理并不难,难点在于探空仪里传感器的自主研发,材料和工艺的更新迭代,需要修炼好内功。依托航天科工的强力支撑,航天新气象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多个创新平台,并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电子所及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建立多个产学研平台,拥有发明专利60多项。公司拥有研发人员近200人,其中硕博士超过90人,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0%,去年投入8000多万元,今年预计将超过1亿元。对于新气象而言,传感器的研究十年磨一剑,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目前已有80%传感器完成自主研发,目标在2023年达成全国产化。

  “为更精准地锁定云雨天气,探测风云的变化,下一步我们还将在雷达研发上持续加码。”孙立新说,航天新气象将持续深耕研发,推动气象观测向更高维度、更深层次发展,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的“空天地海”综合性气象探测仪器装备及服务提供商。(张子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