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保健周刊

网传“孝道金字塔”引起热议,调侃背后折射两代人的观念冲突

传统孝道也要更新“现代版”

  老话说:百善孝为先。中国人把孝视为个人立身之本、家庭和睦之源。近日,网络上流传一组各地人的“孝道金字塔”,引发热议。总体来看,长辈们眼中的孝顺大同小异:“体制内工作+买房安居+结婚生子”。近日,面对记者采访,无锡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杨韵辉认为,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对孝道都要有新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无愧于长辈的养育和自己的内心。

  有人给“孝道金字塔”列等级

  在网文里,我省“苏式孝道”的等级“金字塔”从上到下罗列为:在本地安居乐业,有几套房并愿意和父母同住——特等大孝子;在上海买房工作——一等大孝子;本地事业编——二等大孝子;与本地人结婚——入门级大孝子;在外地工作、无房、不婚——不孝子……

  网文中其他省市的“孝道金字塔”也大同小异。例如,山东、河南地区的孝道中列出“北京事业编、响应三胎”,广东的孝道中有“与本地人结婚三年抱俩,本地工作每天回家吃饭”,成都则把“毕业后回四川”列入孝道标准……

  调侃归调侃,但这些观念背后也反映出老一辈人对小辈平顺安稳生活的普遍愿望。记者在一些老年群体中调查,老年人大多认为,不图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买个房子结婚生子,健健康康就是最好的孝顺了。

  新的孝道需要双向支持

  78岁的孙阿婆有两个女儿,都事业有成,一个在上海,另一个定居在加拿大。她和老伴以前还经常去女儿家住上一段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跑不动了,移居国外又不习惯。今年初,老伴突然去世,孙阿婆怕在家睹物思人,且独自生活也有些力不从心,就住进了养老院。看到其他老人经常有小辈探望,她黯然神伤,有些后悔当初答应让女儿去外地外国发展,最后“成全了她们,苦了自己。”

  76岁的陈老师也有两个女儿,都在无锡工作生活,一个是老师,另一个在机关工作。如今第三代都上大学了,不太需要家里操心。两个女儿把心思放在了老人身上,隔三岔五回家看望老人,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会带老人去尝鲜。“以前也烦哦,两个小的吃喝拉撒都是我们管的。”陈老师说起辛苦带外孙的往事,嘴角泛起笑容:“但一大家子人在一起也热闹。”

  父母在,不远游。这是大多数人认同的传统孝道。进入老年阶段后,能得到子女贴身照顾的父母,比那些老年陷于空巢的老人,无疑要幸福得多。但现代社会不是小农经济社会,对“父母在,不远游”甚至为故亲“结庐守墓”“守孝三年”之类形而下的做法就需要重新审视。一头是父母,一头是理想,固守老传统,就会让很多年轻人难以施展自己抱负、追求更大发展。袁先生在南京读完大学后,原本想去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发展,因拗不过父母要求,与女友分手后,回到无锡工作。辗转就职几家企业后,开始创业,但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想起当初的决定,他后悔过,觉得自己如果去大城市工作,可能更有发展,现在只好以“忠孝不能两全”聊以自慰。

  改变观念不拘泥于形式

  “传统孝道以子女完全顺从父母的愿望,满足长辈的需求为前提,所谓‘无违即孝’。但这也违背了子女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意愿,压抑他们的进取和创造精神,比较片面。因此,新的孝道需要强调双方平等。年轻人要尊重、照顾、赡养老人,老人也要体谅、理解、爱护后辈。”无锡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杨韵辉表示,时代在变化,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对孝道标准都要有新的认识,但最重要的是要无愧于长辈的养育和自己的内心。

  60岁的刘女士说,她不想用“孝”的名义把儿子“绑”在身边。儿子到美国上大学、找工作。她鼓励儿子追求理想实现自身价值。在父母跟前,她也尽心做个好女儿。父亲患阿尔茨海默病,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刘女士每天都会花时间陪伴安抚。“父亲的状态就像不时会走错门的小孩,但是不管他推开哪扇门,我们做子女的都会在那里等他。”她说,父母年纪大了,除了物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心灵的支撑,让他们有安全感,不孤单。儿子从小耳濡目染,与他们虽身隔两地,但亲子间的联系还是很紧密。儿子经常传递新鲜理念,让父母对生活始终有新的追求。(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