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洪祥
幼有良师,实乃人生幸事。而那些改变了自己命运、影响了一生的老师,可谓恩师。我的三位恩师卜贻白、孙惠敏和朱学瀚,他们师德高尚,可为楷模。
卜贻白老师,云亭南街人,父亲曾是村上私塾一到四年级复式班老师。他受其父影响多才多艺,音体美样样精通。我初小快毕业时失学了,给互助组放牛。卜老师见我常为失学掉泪,就反复劝我母亲:“洪祥聪明,读下去会有出息的。”经他劝说,我妈总算松了口。他立马帮我办理了入学手续,让我跳过五年级,直接上六年级。没有他这次相助,我可能和祖辈一样,一生走不出那个小山村了。
在云亭实验小学,我碰到了第二位恩师孙惠敏。孙老师是靖江人。秀外慧中,娴静温婉。南菁高中毕业后,响应号召,去小学任教,很快成了骨干教师。那年,她是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有一次,我上课时偷看武侠小说被她发现了。她没训斥我,还讲起她当年把小说书竖在课本后面,才没被老师发现的往事。不过,她还是劝我要专心听讲,并把《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推荐给我。这件事不仅让我喜欢上了现代文学,还让我在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受益匪浅。当遇到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想起她对我的循循善诱,训斥的语气就会降低。毕业前夕,她见我的座位空了好几天,就特意抽空叫上杨同学,步行了五六里,来到我家中。那时,我还在花山脚下看“干河塘捉鱼”。有人跑过来告诉我:“快回去,你家来了一位女先生!”我赶紧一路小跑,踏进家门,见他俩晒得满脸通红。孙老师对我母亲说:“快毕业了,不读太可惜!今后吃住,由我来安排。”就这样,她使我又一次逃脱了失学的厄运。她安排我和她表弟合住在男教师的宿舍里,和老师同在食堂用餐。就这样我终于拿到了小学毕业证书,顺利考取了江阴县中学。从此,开启了我新的人生。
孙老师比我大10岁。虽历经艰难困苦,至今健在。她因病右手颤抖,改用左手写字,每天练习写一页硬笔书法。几十年来,我每年春节会带上家人,去江阴给她拜年。我还把她的事迹以及和同学去她家探望她的照片,一起记录在《云亭实验小学百年历程纪念册》之《恩师孙惠敏纪事》一文。此文还在《无锡日报》上刊登过。让更多的人知道她的善举,我觉得这是报答恩师的最好办法。
第三位是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的朱学瀚老师。他是我当时的班主任兼历史老师。瘦高个子,眼神里充满了睿智。记得刚进洛社师范学校,他找我谈话,让我担任团支部书记。在以后的日子里,对我也是关爱有加。特别在毕业留言册上的一段赠语,历经半个多世纪了,字迹都已褪色,但是依然印象深刻:“洪祥:开始走向生活了。在生活的道路上,在我们的工作中,当十分顺利的时候,那就要充分估计到将会来临的新困难。当受到挫折的时候,一定要以坚强的毅力理智地对待。否则,有可能因胜利而满足,因失败而消沉。可以深信:我们只要经常保持旺盛的革命朝气、革命精神和革命毅力,自能无往而不胜。在这里,我以无比愉快的心情送别你,亦将以高度信心迎接你建立功勋的佳音。战斗吧!亲爱的洪祥兄弟。”
1959年秋,我也登上了讲台,跟三位恩师一样,把学生当儿女一样对待。1982年冬,新华社记者代纪明把我辅导学生作业的照片,先后发表在《新华日报》《光明日报》图片新闻中,他赞誉我为“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好老师”。每年的教师节,总有来自海内外的祝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我听得最多的话语,内心无比温暖。
如今,我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有来生,我还愿做一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