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森宝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18岁初中毕业被分配到江南航运公司货运船队工作。船队常年航行在苏北、安徽、浙江等地。每次出航都要半个月左右才能返回无锡。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由于踏实肯干,又通过理论、实践考试,升任为轮机长。拖轮到无锡一般是21点多,按规定拖轮必须停靠公司工运桥码头。从公司码头到我家,乘公共汽车票价1角钱。那时我月工资38元,妻子36.5元。出航10多天虽然归心似箭,可为了节俭我还是选择乘摆渡船。从工运桥到我家,途中需乘两次摆渡船。第一次可选择大摆渡船或小摆渡船。大摆渡船2分钱,三里桥渡口到对面粮食仓库。河面宽100多米,两条渡船一来一去,顺风顺水,大约八九分钟就到对岸。小摆渡船1分钱,江尖咀渡口到对面龙船浜。小摆渡船是一条渡船来回,河面约20多米,两三分钟到对岸。乘大摆渡船可少走一公里左右,为节省1分钱我总是选乘小摆渡船。第二次在蓉湖庄渡口坐船,要花2分钱。两次摆渡共3分钱,比乘汽车节约7分钱。摆渡船是木船,宽约二米长约六米,能乘坐10多人,夜间摆渡,船艄挂一盏涂有红色的小马灯,格外醒目,过往船只老远看到了就会主动避让。夜深人静坐船时,能听到船工一声声摇橹的水声,能看见周围楼房的灯光在河中的倒影。
经常夜间乘摆渡船,曾遇到一件趣事。那是我结婚后第三年的秋天,船队到港已是深夜11点多了。那次出航离家有近20天,我背着大网兜,网兜里装着在苏北盐城买的两只老母鸡和给女儿买的玩具、零食。记得当时老母鸡7角钱一斤,我杀好洗净、抹盐斩块、晾干,兴冲冲地往家赶。到江尖咀渡口,走大路比较远,我就抄近路走巷子。由于巷子不经常走,又是深夜,我走一段就会左顾右盼确认下有没有走错。夜深人静,巷子里只传来自己的脚步声,我便放轻脚步。快走到摆渡口时,突然出现三位手臂上有“红袖套”的夜间巡逻员,拦住我并强行带到路灯下询问:“从哪来?到哪去?为什么不走大路?为啥走得这么快……”我一一如实回答,他们听完并检查了我网兜里的东西后,连声道歉。原来他们看我“走路快、步子轻、钻巷子、不时东张西望”,以为是个小偷。这段经历,很长时间都成为亲朋好友间的笑料。
岁月悠悠,光阴似箭,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摆渡口、摆渡船已成为历史。三里桥渡口成了大型水闸,江尖咀渡口成了江尖大桥,蓉湖庄渡口成了蓉湖大桥。我被误认为“小偷”的经历也只留存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