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太湖周刊

城市需要怎样的文化空间?

  □张月、韩玲 文 / 宗晓东 摄

  走进城市商圈、漫步公园景区,甚至在地铁站、家门口,无锡市民常能邂逅一处处“高颜值”“有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它们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提升着城市气质,优雅连接起人与城市。近日,江苏省文旅厅公布了首批203家“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名单,无锡有无锡市图书馆无锡地铁分馆、梁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锡山区东港镇城市书房、滨湖区胡埭镇文体服务中心、江阴市文化馆、宜兴市吴冠中艺术馆等19处公共文化空间上榜,遍布城乡。这些空间“美”在何处?它们如何连接起人们的生活?在城市中,他们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内外兼修 各美其美

  无锡上榜的19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中,无锡市图书馆的分馆占了两处,各具特色。

  地处梅园景区的开原寺分馆是省内首个设在藏经楼里的公共图书馆。资深拍客陈女士每次去开原寺吃素面,都会到藏经楼坐坐,看会儿书,“环境很好,艺术人文类的书很多”。静美雅致的环境让读者在鸟语花香中品味书香,更得一瓣心香。开原寺分馆开馆五年来,创设了阅读活动品牌“香海菩提”书院,面向公众开设了书法、国画、篆刻、国学等课程,不定期举办读书会及文化讲座,成为市民、游客丰富业余生活的好去处。

  比起开原寺分馆的古色古香,位于地铁大厦一楼的无锡地铁分馆则充满了时尚感。走进地铁分馆,整体设计采用原木色系风格,实木书架、镜面吊顶,配合一盆盆可爱的绿植,营造出视觉上的愉悦感与浓厚的文化氛围。这里除了一排排书架,还设置有阅览区、咖啡休闲区及无人超市,是一处集阅读、购物、聊天遐想、活动沙龙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此外,位于人民医院地铁站下面的“文化客”阅读空间配置了自助投递借阅柜,通过市图书馆“信用+阅读”网上借阅新模式,市民可感受线上选书、线下自助借还的便捷阅读体验。

  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美”的标准是什么?不管是“天生丽质”的景区内文化空间或是后期打造的全新文化空间,还是无锡博物院、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等城市人文地标,抑或是开在百姓家门口的城市书房、街道文化站,当我们实地探访后不难发现,虽然最美文化空间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它们皆在依托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融美感、功能性与服务性于一体,努力实现内外兼修。

  多元跨界 探索融合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 江苏每年要扶持打造200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对“最美”的解读是,兼具“颜值”和“气质”,空间设计上能充分体现艺术性、主题特色和地域特色;在服务功能上要满足大众精细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体验需求。此外,建设指南中还指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要能体现“诗和远方”互融互通的新趋势,鼓励空间多元跨界,探索阅读分享、艺术展览、文化沙龙、演艺表演、研学体验、文创展示、轻食餐饮等新型文化业态的融合,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文旅街区等区域打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

  设计能够直观地塑造公共文化空间,内容与服务则为其注入灵魂。此次上榜的胡埭镇文体服务中心在探索多元文化业态的融合中初见成效。该中心的外观充满艺术气息,内部功能齐全,全年无休免费向居民开放。家住立人花园的陆老伯最喜欢去文体服务中心的棋室,一待就是大半天。他说,文体中心之前在老镇区娱乐城的时候,他就是常客,2018年,中心搬进了新大楼,就在他家对面,他更是有空就来玩一玩。胡埭镇文体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敏介绍,新的文体服务中心处于胡埭镇新镇区南片校园密集区,内设图书馆、非遗吴歌传承中心、瑜芳江南锡剧传承中心、书法摄影室、舞蹈房、体质测定室、棋室等多个功能室,另有600座报告厅、乒乓室及室内标准篮球馆等与胡埭中学共享共用。经过三年的发展,该中心已成为服务周边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最佳去处。

  重塑城市 满足期待

  专家指出,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改变与提升,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也更应追求服务模式和手法的多样。在无锡,不仅仅是这些上榜的文化空间,更多有颜值、有品质、有温度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增多,它们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令城市气质慢慢凸显,城市也变得更加温暖而多姿。

  “我理解的文化空间不只是书店、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更是每一个能让人感受城市文化和文明的地方。”“90后”的小浦告诉记者,她来无锡前,一直在北京工作,话剧酒吧是她常去的地方,“一个小小的舞台,演出不是从舞台上开始的,而是从你旁边的那张桌子,那里坐着的两个人,原来就是演员,他们就在你身边上演经典的剧作。”她告诉记者,那种体验和感受可以令人回味好久。所幸,她发现,在无锡能给她带来这种感受的文化空间越来越多。她在演艺剧场看了《拯救小说家》沉浸式话剧,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师集成店参与了读书会,还在小娄巷的艺术空间看过画展。通过这些公共的文化空间,市民有丰富的机会接触和感受文化。

  而市民期待的是,在身边、在家门口能有更多满足文化期待的地方。梁溪区正在构建“15分钟生活圈”,让更多在高密度社区生活的居民,能有机会参与文化活动。在专家看来,无锡有很多地方能在“微改造”“微更新”中,通过人文性和公共性的实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期待无锡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功能定位越来越明晰,功能的针对性、合理性更强,内容和服务越来越专业、多元,空间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专家认为,实现这一跨越需要有更多专业力量加入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让这些空间成为聚集设计者和文化名人,传递人文体验的重要场所,而居民则通过亲身参与其中,培养文化品位和公共精神,多方合力促成城市文化空间长远而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