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国新办举行《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和解读我国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即将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说,在这个时刻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旨在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理念与实践,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解,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增加到1864只,朱鹮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白皮书通过一系列数据,展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绩。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介绍,全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主体稳中有升,麋鹿、普氏野马等野外种群从消失到恢复重建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效。
发挥好国土空间规划作用
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张占海介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多规合一”改革部署,当前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正在加快编制,这些规划高度重视并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他介绍,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化生态空间布局。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功能空间,从生态系统、物种、遗传基因三个层面保护,综合利用就地、迁地两种保护方式,加强国家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的保护,建设面向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建设数十个国家公园、一千多个自然保护区、几千个自然公园,有效保护我国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域。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推动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促进维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同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各国是同舟共济命运共同体
白皮书指出,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全球性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2010年国际社会制定了2011至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即“爱知目标”。
赵英民说,即将召开的COP15将讨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在商定新目标战略时,应该充分吸取“爱知目标”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目标的可达性、可操作性以及世界各国的发展差异,制定兼具雄心和务实的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目标和指标,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