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些天,惠山区钱桥街道洋溪社区时北自然村村民何昕家出租的老房子变化很大,里里外外堆放多年的装潢材料和散养的鸡群都清理掉了,“干干净净,看着也舒服。”这个“不容易”的变化,归功于社区最近开始实施的精细化管理新模式。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钱桥街道在全市率先尝试进村入户的积分制,推动村民各自扫好“门前雪”。“把环境治理的常态长效机制引到家里去,目标是形成文明生活好习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盛峰社区是紧挨着阳山的“田中村”,16个自然村共有2300多亩桃园,以农业为主的村庄还是老旧状态。“家里烧灶头,场上烧炉子,桃树枝堆到房前屋后。”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高志杰说,村里今年夏季投入百万元,请来6支环境攻坚队,把村庄里的垃圾清理了一遍。在村里挂职的街道水利部门负责人争取了一笔治理资金,把村里的池塘和路面都整修了一遍。村里环境得到初步改观。
百姓共议事,引进积分制。“习惯不改,还潮就是常态。”要在传统的农村社区保持整洁环境,首推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社区选择弄里自然村和今年上过“黑榜”名单的犁轭基自然村,请50多户村民的代表一起来议事,决定是否做试点村。“村庄是大家的共同家园,应该责任到户。”70多岁的弄里村老党员杨梅英在议事会上坚定表态,引来村民的认同。老年村民张定一发动家人一起,帮助第三方机构沟通村民入户评分,得分在村务公示栏公布。
洋溪社区时巷村是钱桥街道的第一个积分制试点村,80多户村民有半数是老年人,是典型的老旧“城中村”。前两年,村里投入300多万元进行整体改造,修旧如旧,面貌变了,可是居民的生活习惯没变。村民组长徐金昌听说村里要抓环境,带头就拆了家里的5处违建板房,一下子带动全村40户村民拆除了违建。“拆除、清理还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要长久,必建制。”社区副主任单承明说。在村民宣讲会上,村负责人把积分制60多个打分细则拿出来,征求大家的意见,一起将其修订得更符合村情。
小积分激发新动能,“爱面子”成了“我要改”的动力。每户打分时,左邻右舍纷纷聚拢来“观摩”。以往桃枝乱堆放的盛峰村民,不再拣树枝回家了,“怕给扣了分。”9月上旬的一次测评中,八成以上村民获得了80分以上的评分,高兴地用积分从村委换到了生活用品。而犁轭基则在二季度的复检中,走下了“黑榜”。国庆节前,许多村民把家里彻底搞了卫生,“年底要进行总评分,分数要是比上次评分少了,公布出来是丢人的事。”
看到试点村环境整治好了,左右邻村都来“取经”。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说,积分制要根据各村不同的情况进行适配性调整,逐步推动,把试点推广到15个社区120多个自然村全覆盖。(裘培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