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会带来怎样的新光景?先导智能提供了一个样本:将生产服务环节的隐性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制造环节的显性生产力,企业2020年新增销售2亿元、利润3000万元,拉动就业100余人;今年先导市值突破千亿元,比企业上市时增长68倍。
市发展改革委前不久发布了无锡2021年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名单,27家龙头骨干企业成为试点单位,以及两业融合产业集群、两业融合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单位各1家、3家。“通过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效应,全市制造业正向产业链更高端攀登。”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
快人一步,筑起更宽产业护城河
触觉灵敏的企业早就发现了市场中的机遇。作为制造业龙头企业,无锡宝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两业融合”概念尚未推广时,已经开始探索让制造业向价值链的更高端延伸。
前身为无锡橡胶厂的宝通,于2000年转制成为输送带制造企业,是行业内首家A股上市企业。领先的智能输送带技术是宝通维护市场地位的护城河,然而市场近年来不断涌入新企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定位高端的宝通在竞争中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产品优势。“企业的技术没有‘一招鲜’,制造业的利润来源单一,从2013年开始,宝通就在寻找一个更好的产业模式。”创新中心总监孟阳说。
机遇来自思变。宝通通过转型为“产品+服务”双擎驱动发展的模式,于2015年率先抢占输送系统总包服务领域的市场高地,一举成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宝通整合了产品线资源,打造智能输送全栈式服务新模式,为客户提供集设计、施工、运维、智能化升级改造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市场空间从300亿元升至千亿元。
与客户深入合作后,企业不再困于单一的产品价格竞争,总包服务也能为项目整体降低30%—50%的成本。孟阳总结,基于宝通在业内多年的技术、客户资源、渠道积累,不但能为客户带来性价比最高的服务模式,且不可复制,“差异化路线更能够凸显宝通的产品性能优势,筑起更宽的产业护城河。”
拓宽边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
拓宽企业的服务边界,不仅促使企业创新,更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受益。
无锡先导智能是业内动力电池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龙头企业。“整包服务能够减少企业自主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锂电池设备智能化整线交付成为必然趋势。”先导智能相关负责人说。
2018年起,先导开始了“制造+服务”两业融合的深层探索,不仅可以提供动力电池生产整线所有工序的装备,还配套了自主研发的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帮助客户打通信息孤岛,搭建数字化智能工厂。凭借此项能力,先导智能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中标了2019年度工信部“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动力电池数字化工厂项目”。
相较于采用外包,先导选择自主开发MES系统不仅是基于产线的容量和企业发展速度的考量,还有推广服务的计划:一旦系统与产线磨合成功,就可以出售给下游企业。一个企业的创新服务,推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攀升。
今年1月,为宝马汽车量身定制以数字智造为核心的PACK智能产线整体解决方案,帮助汽车生产在仿真智能性、高度生产柔性、可迅速扩展性和安全性方面取得技术突破。董事长王燕清评价,这次合作是一次高水平的技术对话。
打造平台,助区域创新呈几何级增长
两业融合,是基于自身优势的再创造;叠加上“集群”特征之后,融合效应自然被寄予更深的期望。
江阴高新区因辖区内的特钢新材料产业集群,被认定为产业集群两业融合省级试点单位。以中信特钢为代表的409家新材料企业中,超亿元企业76家。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优质资源在区域间流动共享,兴澄特钢设立了用户技术研究所,与客户就产品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等形成系统性的协作创新;法尔胜牵头建设了一大批开放平台,不仅为上下游合作企业提供桥梁缆索配套丝材等金属线材制品的研发服务,还对接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服务城市重大工程。参与到法尔胜开放平台中的中小企业,也在产品研发、标准制定、信息技术开发、装备配套、人才培养、项目申报等方面获益。
在产业链的前延后伸辐射带动下,大中小企业协同的新型创新机制就此形成,帮助区域创新呈几何级增长。
“目前江阴高新区的两业融合还在探索中,我们坚信,在良好的产业基础与发展思路下,江阴高新区将推动特钢新材料产业更快迈入全球产业链及价值链高端。”高新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崔欣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