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时评

干部“沉下去”才能提升“知民度”

  □ 吴仁山

  通过街道干部值班巡查,某片夹花地里的一处臭气熏天的卫生死角被铲除了;接到员工的投诉电话,带班干部会同安监人员连夜处置了附近工厂的一处安全隐患……最近一段时间,党政主要领导带班值班、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资讯,在锡城各媒体上经常可见。领导干部带班值班无疑令群众拍手称好,而干部能在较快较短的时间内很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真正下移了工作重心,从不必要的文山会海中走了出来,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群众,听民声、察民忧,进而提升了自己的“知民度”,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自然就得心应手。

  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看作是鱼与水的关系。鱼须臾离不开水,只有游在水中才能维持生存。所以,干部只有“沉下去”,真正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打成一片,才能知民情冷暖、知自己的工作得失。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更是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基层发展的重要举措。

  但由于某些原因,如今确有一些干部喜欢沉浸在文山会海之中,习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对基层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之事,不仅缺乏了解,而且很少关心。更不要奢望他们能主动与群众交朋友、办实事。久而久之,群众对这些干部也是敬而远之,有什么心里话也不会和干部说,干群关系就这样疏远了。

  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些干部随着职位的不断升迁,“官气”越来越重、“派头”越来越大,这样易让基层群众望而生畏。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有的干部不愿下基层,特别是不喜欢听群众的“牢骚话”;有的干部即使愿意赴基层,却不肯放下架子,生怕基层群众“小瞧”他,就很难做到“身入”又“心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基层“脱节”的问题。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有的干部虽然很想为基层群众做点事,但不知该从何下手;有的虽然已做了点事,但由于不合群众的“胃口”,往往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久而久之,这样的干部不仅工作方式方法会出现问题,而且思想作风也会出现问题。最终还可能“迷失方向”,直至被基层群众心中“除名”。

  因此,干部在平时无论工作多忙、事务多杂,还是要俯下身子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并使之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和工作习惯;特别是要善于向焦裕禄等好干部看齐,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在群众中使自己保持足够的“知民度”,进而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作者系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