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洁
这个10月,无锡连发“科创大招”:到创新高地大湾区去,与粤港澳大湾区举行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请尖端人才院士们来,无锡院士小镇正式启用;与未来技术学院携手,成为全国首个与未来技术学院全面合作的城市;向创新创业选手招手,2021“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项目正待落地于锡……
这是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日程表里生动的“月度进展”,而把时间轴拉长或有新的角度可观察。科技界去深圳的举动有过,但如此全面地与大湾区的高校、企业对接,广泛设立科创飞地,更让人感到如今的创新触角之广、之深;与院士的合作也有,但设立这样的“院士小镇”,更让人感到城市对技术创新追求之高、之远;校地合作已有基础,但与全国首批未来技术学院的全面合作,更让高校惊讶于这座城市创新眼光之独特、胸襟之宽阔。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而10月的这些大招都落子在关键处,指向城市发展的创新制高点、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这个10月,引擎声轰鸣。
区域协同
在创新高地洞察态势,布下充满可能的“未来彩蛋”
创新没有物理边界,协同创新更能突破物理空间的束缚。
从去年到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和数字明星城市杭州,相继进行科技合作、数字经济交流合作,再到此次赴“创新之都”深圳开展经贸科技交流合作——可以看出无锡对创新高地、创新前沿的重视度,各板块争相在深圳设立科创飞地,更有“深入其中”的迫切。
无锡与大湾区的此番交流合作,早已不是传统的招商推介会,其中既有产学研项目签约,也有市校合作签约,无锡与粤港澳大湾区跨国公司、上市公司、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大院大所等科创要素主体几乎全部进行了深入对接。值得关注的是,这场科技交流会还埋下了好几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彩蛋”。比如发布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无锡)试验区,今后将为探索深化跨区域合作机制蹚出新路;设立无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科技联络处,将打造集信息搜集、城市宣传、招商引资、商务促进、科技合作等职能为一体的合作新平台;无锡在深圳的九大科技平台的揭牌,则在长三角城市率先走出了一条“研发孵化在大湾区、产业化在本地”的联动创新路子,且已有了部分合作成果。未来将擦出怎样的火花,更是值得期待。
无锡争做跨区域合作“开路先锋”的雄心显而易见。但也需要看到,无锡在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科创高地过程中,还存在优势资源集聚度不高、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协同不够紧密等短板,迫切需要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物理集聚”,逐步激发创新要素之间产生“化学反应”。推动两地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期无锡锻造“硬核”科技力量、在新的起点上奋起“争先进位”的重要举措和全新课题。两个区域能否共同成就,产生1+1>2的效应?在长三角城市中争做跨区域协同创新“领头雁”的无锡正锐意探索。
院士小镇
以高端智力突破屏障,摘取产业技术创新“皇冠”
提供诗意的桃源乡居生活空间、举办太湖湾院士论坛、向院士团队发布揭榜挂帅重点攻关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无锡院士小镇,在功能上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定位上被倾注了更高的期待,为无锡科产才城深度对接、迈向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搭建起一座新桥梁。
从上世纪90年代无锡探索与院士开展柔性合作,到创新打造“一镇一院一产业”引智模式、布局形成“院士经济”——多年来多个院士团队不仅在惠山区带动整个区域转型崛起,还在各乡镇街道落地生根。伴随更多的“最强大脑”来锡开垦“试验田”,是时候搭建这么一个载体,来作为院士们的“精神家园”。院士小镇水到渠成,是有形载体,亦是承载并撬动院士经济大未来、进一步助力地方发展的桥头堡、发动机。
院士小镇的出现,带来的是一波攻克皇冠技术的高端动能。2012年来锡创办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的丁汉院士,带领研究院成为国内标志性新型研发机构,去年拿到太湖人才计划1亿元顶格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大懋与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超超临界1000MW火电重大装备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透平叶片成为全国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这些广为流传的明星院士故事,正是院士团队领衔,赋能技术攻关争创智高点、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以小镇为纽带,伴随未来更多院士来锡创新创业,院士的技术引领作用和对产业的强大集聚效应,将助力更多企业突破“智力屏障”,无锡借智发展的内生动力将更加澎湃。
院士小镇的生长,促进的是无锡先进产业集群的蓬勃向上。在这些院士团队带动下,无锡不仅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寻找到突破口,也在新兴领域发展中占据先机。如今,无锡与院士团队之间的合作还逐渐跳出单一企业或特定技术的限制,向着培育产业生态与产业链条的方向进化。据悉,惠山区目前已与49名中外院士进行合作,院士领衔的新型研发机构6个,由院士本人直接出资创办的企业达到10家。技术创新更高效、成果转化更通畅、转型升级更有力的产业新风正劲。
未来学院
提前培育科技新基因,拥抱未来打造“理想之城”
进入GDP万亿城市俱乐部后,要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对“明天”产业的布局对无锡而言意义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决定区域与区域未来竞争力的“战略力量”,也被看作是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窗口”。当下,无锡正借由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打造长三角原始创新高地,迫切需要让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新引擎更强劲地“轰鸣”起来。
如何实践“产业塑造新动能”?市科技局相关人士表示:“科技创新工作是新动能的一个重要的来源。科技创新需要注入并延续‘科技基因’,源源不断地释放动力,焕发新的生命力。未来产业实现弯道超车,要从‘培育’二字着手。”产业培育,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所以,当教育部公布首批未来技术学院的消息刚落地,无锡敏锐捕捉到先机,提前谋划。市科技局和各大板块第一时间登门拜访各大高校,努力成为“创新引才育才模式的第一实践者”。与未来技术学院的牵手,正是为了提前培育和蓄积无锡未来的“科技基因”。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与未来技术学院全面合作,无锡率先向未来要人才、用“未来人才”提前布局未来产业,这招先手棋,正催动无锡新一轮产业竞争力的蓄积。
如何携手“共赴理想新未来”?无锡在科教资源上先天条件并不算优越,但敢闯敢试的无锡人有自己的创新思路,以及眼光和胸襟。对于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可能短期内没有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的实际,无锡显然早有心理准备。优化科技创新人才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无锡正用一系列站位高远、开放独到的人才引育政策,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无锡正构建更加高效、开放、有活力的创新生态,打造洋溢科学精神,澎湃创新梦想的人才之城、创造之城、机遇之城、理想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