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运河非遗如何赋能美好生活

  千年运河,连接五大水系,形成了一条兴盛中华的经济带文化带,也串起了两岸百姓与城市之间浓厚的情感血脉。

  大运河是非遗之河,也是旅游之河,非遗与大运河和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10月23日,2021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举行,在大会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互促的新理念、新思路,就如何在运河建设和保护中全面展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塑造城市非遗文旅名片各抒己见。

  非遗与运河,在保护利用中共生

  大运河有着独特的河流文明谱系,它不仅滋养了两岸百姓的生活,也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运河沿岸的城市和乡村,在社会结构、生活习俗、道德信仰以及人的气质与性格上,无不带有鲜明的运河印记。而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集中承载了这些印记。

  “大运河是一条非遗之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表示,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纵贯中国南北,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文明通道,促进了中国南北资源、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由于大运河广阔的空间和深远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地域传统文化,沿线古城古镇众多,成为非遗的集聚地,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带。

  非遗是文化和旅游融合最自然、最紧密、最深入的领域。非遗与运河从来都是共生共荣,以保护运河促进非遗的保护,以丰富的非遗丰满运河的内涵。因此,嘉宾们表示,推动运河和非遗的保护利用,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是非遗进景区的有益探索,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此次大会的举行正是以运河、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抓手,助力形成更加有效的区域联合发展机制,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大力弘扬大运河时代精神,提升大运河旅游服务的内容,彰显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使非遗与运河的发展相得益彰。

  王晓峰说,无锡是大运河沿线重要的节点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无锡充分发挥运河城市的特色,大力推动非遗的保护,积极开展非遗的展演展示,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联动,将大运河文化带优势放大,形成了闪亮的运河非遗文旅名片。

  非遗与旅游,在融合发展中活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还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的身份符号。世界旅游联盟主席段强说,非遗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非遗应该会在之后的旅游发展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体验工坊等进入旅游空间,到曲艺书场看非遗表演,在临水戏台看沉浸式演出,去古镇古街看民俗风情,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休闲新选择。

  实现非遗在与旅游融合中更加“活”起来,非遗和旅游融合,必须搭建有效载体,在创新载体中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向实里走,在用好载体中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向深处走,在拓展载体中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向广度走。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说,从某种程度上讲,无论是非遗保护传承,还是旅游特色发展,都需要通过创新平台载体,实现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互促。通过创设非遗创意基地、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并研究制定认定管理办法,来打造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旅游融合载体,让更多人感知非遗、亲近非遗、牵手非遗。

  由于非遗和旅游的融合,非遗不仅走进了现代生活,而且为旅游增添了地域文化底色,成为旅游体验中的“脉脉温情”。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理事长姚军说,以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为契机,通过整合沿线资源,推动城市联动,实现产业联动,协同发展。在大运河沿线景区的建设和提升中,拓展文旅融合市场,推动文化遗产持续转化为旅游产品和经济新引擎。

  非遗与生活,在日常享用中传承

  非遗来自生产生活,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产物。“来到无锡,入住酒店,我看到房间里放置的‘锡有非遗’;晚上到南长街,逛了非遗大集和非遗美食汇,在非遗元素的包围中,我一直处于愉悦美好的状态。”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戴珩说,非遗其实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感知非遗,使我们的精神家园更加温馨,生活更加丰富,也让我们更深层次地读懂了这座城市的人。在他看来,非遗本身极其美好,只有美好才能启发、引领、赋能美好。因此,保护非遗就是为了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从这些历史文化的优秀产物中,找到文化自信,找到发展前行的力量。

  高品质的生活首先是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而非遗项目凝结了文化的魅力、神韵,可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追求。“推动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享用非遗。”戴珩认为,可以通过非遗购物节、非遗博览会、非遗集市、非遗+电商、非遗+直播等方式,让非遗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可以利用非遗资源和非遗元素创造新产品,让非遗全方位满足人们的新需要,比如编辑出版非遗图书,制作非遗纪录片、影视作品、短视频、动漫,推出非遗小剧场演出,研发非遗创意品等。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活起来”的非遗,不仅能展现多彩的中华文化与深厚的民族记忆,也能带来经济价值,成为开启人民美好生活的一把“金钥匙”。

  (韩玲、张月 文 / 宗晓东 摄)

  更多观点

  杨闳文

  北京文化艺术资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文旅部专家

  让非遗与现代人生活紧密相连,需要社会的正确和广泛引导,比如政策引导,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通过推动非遗与教育、创意产业、旅游等领域的密切结合,让非遗深入且时尚地介入社会文化环境、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通过政策引导,很多学校都开设了非遗课堂,在校园内普及非遗文化,让非遗薪火相传。近年来流行“汉服热”,年轻人把穿汉服当成一种潮流,这就充分证明年轻人并不抵触传统文化,只要我们营造了这种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环境,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近非遗,非遗就能重新焕发生命力。

  许立新

  梁溪区委书记

  保护传承非遗早已成为无锡中心城区梁溪的文化自觉。梁溪区整合商场、景区、企业资源,集聚非遗传承人、传统手艺人等乡土人才,打造了2个区级非遗基地及一批非遗睦邻点的“2+N”保护传承体系。通过把传统非遗产品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推出一系列年轻人追捧的“潮品”,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清名桥历史街区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植入惠山泥人、江南丝竹、评弹、老字号非遗美食等形式多样的非遗体验活动,在惠山古镇打造了惠山泥人非遗体验研学游特色产品。梁溪区还在规划建设一条兼具历史文脉与现代精神的非遗特色主题街区,将植入更多非遗元素和手工艺作品,让市民游客享受到更加丰富的沉浸式体验。

  李欣玉

  携程集团副总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是老百姓幸福生活的标配,能够成为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场景。非遗重新焕发生命力,需要更贴近生活,成为大家喜欢的体验式项目,增强其互动性、实践性,更贴近大众,让更多人更直接地了解这些传统文化,通过互动体验,提高大家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但是,非遗的开发和挖掘保护,一旦陷入千篇一律的状态,或者是较低层次的开发状态,它一定是会被市场淘汰的。

  华晓宁

  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非遗只有根植大众,才能有更大的市场。我们尽可能多地提供文化产品,才能带动老百姓的文化消费。我们是否能建立“非遗小镇”,把各个地域不同特色的非遗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展示?小镇上有可观赏的非遗表演,有可带走的非遗手工艺品,有可品尝的非遗美食。把分散在各地的非遗做一个统一专业的规划,依靠市场规律把非遗盘活。当然,在把非遗进行产业性开发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一定会经历由粗到精的过程,但最终能得到市场认可的,肯定能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