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第五届全球锡商大会

海内外乡贤嘉宾共话发展

举锡商之力为发展链接资源、贡献智慧

  唐英年

  秦晓新

  焦佑伦

  陈东升

  陈志列

  董梁

  周锡生

  时代向前,城市向上,锡商同心。

  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北京、上海……11个分会场,近500位参会者,一个共同的名字——锡商。

  昨天,第五届全球锡商大会在锡召开,海内外锡商乡贤在现场、在云端一起与故土相会,奋进“十四五”、共铸“太湖印”。

  疫情让人们山海相隔,却挡不住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深情。海内外锡商虽身在外,但心向锡,时刻关注并参与着无锡的建设,助力家乡在万亿赛道奋力领跑。唐英年、周锡生、焦佑伦、陈志列……天南海北,各个领域颇具建树的无锡人,为今日无锡之发展链接资源、贡献智慧。言辞恳切,情意深长,他们是无锡宝贵的财富,用“实业兴国”的家国情怀向世界展现着锡商的精神底色。

  锡港科创合作大有可为

  因为疫情,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香港江苏社团总会会长唐英年无法回到无锡参加主会场的活动,但他依然通过视频向大会传达了自己包括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及在港全体锡商对本次全球锡商大会的祝福。

  唐英年的祖父和父亲是锡商的杰出代表,在当时的年代将自身发展积极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事业中,这也对他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他不仅多次参加全球锡商大会,还积极投身促进香港与无锡两地发展合作中来。上月中旬,唐英年参加了“2021无锡—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大会”,对无锡提出的“拥抱长三角与大湾区共荣共赢的美好明天”的呼吁印象深刻。他表示,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重要的国际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进一步加强无锡与香港在科技、金融、产业、文旅等各方面全方位融合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在推动大湾区合作方面,香港与广州、深圳等城市已经开始了合作的探索,如合作办学、共创平台等等”,他认为无锡可以更大力度推进加强锡港交流合作,特別是积极共建科创合作空间,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合作,在无锡设立香港研究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帮助科创成果落地;加强高校合作,吸引香港知名高校到无锡办学,设立研究院,帮助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金融、现代服务业的合作等等。

  唐英年认为,锡商大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对无锡的建设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他表示将和在港的无锡各界人士一起,为加强无锡与香港、与大湾区在经济、科技、人才等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尽一己之力。

  引进全球“新无锡人”,打造宜居之城

  台湾华新丽华集团董事长焦佑伦感叹已有两年多没有回无锡,但是家乡的发展并没有受疫情影响而放慢脚步,“反而是让我看到一个更具活力和吸引力的现代之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改变了资源的竞赛和贸易游戏规则,他认为新旧动能的转化不仅仅是产业的变革,而是一个时代的变革,企业的经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性,为此他分享了企业在面对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这三方面观念变革所带来的启示,并对无锡城市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最终是要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焦佑伦认为“利益”已经不再是企业唯一的目的,“求利当求天下利,这个‘利’应是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利益。”焦佑伦表示,走出去,引进来,重点要放在优秀人才的引进,要尊重创新、保护创新、引领创新外,更尊重人才。

  焦佑伦认为,新的城市经济不单是依托产业,更重要的是依托高质量的消费水平所促成的新城市经济,从而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无锡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生活水平提了具体的战略并付诸实施,所以带来了无锡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双循环中的内循环来自于活跃的城市经济,要提高高质的城市治理水平、高质的市民公德心,要欢迎新无锡人,一起努力共同打造幸福无锡,成为一个宜居的理想之城。”

  让创新资源向无锡聚集

  作为一名民营高科技制造业的企业家,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深圳市工商联主席陈志列对家乡无锡眷恋深厚,在大会发言中,他用地道的无锡话向全球锡商诉说乡情:“我爱生我养我的无锡,我愿意用我的热情、智慧和经验,努力为家乡鼓与呼。”

  陈志列提出了两点非常具体的建议,都事关科技创新。立足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积极对上争取政策,“申请组建协同创新的科创平台,瞄准各领域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重要设备进行攻关,加快产业生态链的建设和完善,实现多业态产业化集群的形成。”

  夯实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生态链应用端自立自强。他建议无锡市委市政府制定引导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相关行业批量推广应用国产化替代的关键技术产品,“例如为鼓励用户选用国产化产品,将财税补贴直接给到终端使用者;例如对整机生产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行事后奖励。”陈志列不仅“拿”出他办企业的经验,更是把在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创业创新“劲头”带到家乡建设中,“市政府应加大在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吸引全球、全国创新资源进一步向无锡聚集”,他说。

  陈志列看好家乡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每个锡商都以无锡加速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为荣为傲,这也更坚定了我们在无锡投资兴业的决心。”

  擦亮无锡“精细、精美、精致”的名片

  故乡是最难舍的眷念。新华社原副社长、东南大学文化传媒与国际战略研究院联席院长周锡生说:“走遍世界,还看无锡。”他走遍东南西北,到过五洲四海,无锡仍是他心中的最爱。在周锡生眼中,这座“名副其实的美好城市”有底蕴、有深度、有朝气、有品质。

  谈及发展,周锡生提出,无锡的创新发展要行稳致远,同时要力求精细、精美、精致,多向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学习。城市发展,硬实力与软实力皆不可忽视,硬实力是骨骼,软实力是血肉,二者兼具城市才够鲜活。“无锡的发展既要注重加强产业经济等硬实力,也要注重增强人文等软实力建设。”他表示,无锡不能光是埋头苦干,要进一步加大国内外传播力,讲出讲好无锡的精彩故事。如何进一步做精做细做实?“人文教育”和“文创文旅”是关键词。他认为无锡的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在珍惜保护古迹的同时,可以思考本土文化产业如何与国际市场文创接轨。

  无锡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宝地

  一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无锡“十四五”规划《纲要》,让迈图高新材料集团全球副总裁秦晓新心潮澎湃,特别是关于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的详细规划内容,引起了他的关注。他建议,无锡良好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宝地,可以充分研究新材料等行业在本地的分布,引导和帮助发展细分市场的行业龙头,从而做强做大。

  秦晓新谈及,《纲要》多次阐述了在新材料、高端制造业的重点产业集群的打造,这正是利用无锡在电子、集成电路、高端纺织等行业的优势配套材料的集群,也将促进和加速行业的应用和研发创新,吸引龙头企业,形成上下游企业集群。建议无锡对接上海的总部经济,主动承接上海辐射,加强产业链配套,成为卓越制造业的龙头基地。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倡议下,相关行业协会等互相合作,攻关技术应用课题,互惠互利,有效促进重点产业链的集群培育。

  在如何培养和完善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的问题上,秦晓新建议,吸引本地人才的同时,可建立高端人才研究室或院士工作站,也可以对接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实习基地,为先进制造业培养所需人才。可以针对如何在江南大学设置和培养适合无锡产业发展的学科门类,做一些思考和落实。

  抓住长寿时代社会变革的机遇

  百年之大变局,企业家如何抓住时代大变局的机遇?助力无锡构建大健康产业的全产业链,为新时代无锡的高质量转型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在演讲时如是表述。

  百年之大变局,陈东升归纳为三个大方向:第一个是全球化和中国崛起带来的世界形势变局;第二个是以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生态文明的变革;第三个是长寿时代带来的我们生活方式的大变局。特别是老龄化时代来临,长寿时代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未来30年中国每4个人里面就有1位65岁以上的人,整个社会适老化的变革会带来巨大的投资,所以大健康是一个超级赛道,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企业家看大变局就是看商机,是看百年、百亿级产业的诞生和变革。

  陈东升还提醒企业家注意这样一个重要变化:今天的地方政府招商要招头部企业,因为招头部企业就是招了一个生产链、供应链,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比如当大家都在谈老龄化的时候,泰康养老社区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超级头部企业,11家养老社区在长三角已布局了8家,养老产业全国化已经走在前面。他认为,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发动机,包括锡商在内的一批企业家,站在了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的潮头上。无锡企业家应抓住机遇,早布局、早积累,成为能在细分领域做到前三位的头部企业。

  借资本之薪燃产业之火

  “无锡在打造现代产业和科技创新高地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的金融力量。”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董梁在演讲中以“无锡模式”为例,阐述了乘资本之风,产业在披荆斩棘的路上会如虎添翼。

  在无锡,地标产业+优势产业+未来产业的产业体系正在构建中,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茁壮成长,太湖湾科创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无锡)试验区等重大科创载体也在积极建设中。无锡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路径图”已经绘就,建设的“冲锋号”吹响。

  在无锡的投资实践让董梁颇有感触:“这两年我们在无锡发展的体验非常好,相信不光是我们一家,在无锡发展的绝大多数投资机构都有类似的感觉。”在他看来,培育优秀的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企业,需要为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态和土壤,无锡毫无疑问具备了条件。目前为止,企业已经在无锡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基金体系,涵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物联网等重要产业。

  本版文字 高飞、周茗芳、见习记者 程澜欣

  本版摄影 朱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