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山,绵延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横亘于神州大地腹地。
英雄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孕育了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两支参加长征的部队源于此。
坚守信念,28年红旗不倒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此后,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逐步形成。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7年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大别山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和22年革命武装斗争不间断的传奇,近百万人为此献出宝贵生命。
“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坚持到底,决不让大别山革命的红旗在我们手中倒下!”自1928年开始长期坚持在大别山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的“大别山的儿子”刘名榜,曾这样鼓励战友。
勇当先锋,胸怀全局肯担当
在参加长征的四支红军部队中,有一支虽不是最早出发却最早到达,并实现了长征途中人数不减反增、成功创建革命根据地壮举的队伍。这就是重建于大别山地区的“北上先锋”红二十五军。
“共产党员跟我来!”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带领着这支队伍冲锋在前,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战略上牵制敌军力量,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的北上行动。毛泽东称赞,红二十五军“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吴焕先这一声呐喊至今听起来仍振聋发聩。红二十五军勇当先锋、胸怀全局的奉献精神和伟大品格,深植于大别山区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血脉之中。
团结一心,朴诚为民守本色
得民心者得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鄂豫皖苏区能够28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在大别山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一代代大别山人艰苦奋斗、团结一心,为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不懈努力。
(据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