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财经周刊

农村金融服务需打出“品牌”

  “20个月信贷客户数实现翻番,增幅列全市同类银行之首”“微贷总额首次突破10亿元,比年初增长200%以上。”最近,在宜兴农村商业银行举行的一次业务发布会上,该行“晒”出的营销业绩无不令与会人士啧啧称赞。而据该行员工透露,这家主要立足本土经营业务的县级农村商业银行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就在于该行推出的整村授信、服务“三农”等手段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因此也打出了自身品牌。

  毋庸讳言,随着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环境逐步改善,我市众多金融机构信贷服务不断提质增效,使金融服务“三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当下,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工作,对农村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确保金融服务“三农”更上一层楼,对于不少本土化金融机构而言,就必须注重在思想理念、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上大胆创新,以此努力打造和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

  做好农村金融服务,最重要的是必须拥有一支过硬的农村金融工作队伍,并具有较高素质的员工团队精神,能够明确自己的服务定位,把握好自己的服务目标。这就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三农”的思想理念,真心实意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既要有一副“热心肠”,又要有一双“铁脚板”。据悉,宜兴农商行就是依靠不畏艰难深入一线的精神,几年间为当地逾25万户中小微企业逐一建档立卡,努力增加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一方面用实际行动较好地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另一方面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

  在此基础上,农村金融机构还要注重在创新服务和创新产品上下功夫,以此增强自身整体发展合力。去年,宜兴农商行在启建“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库”的基础上,又相继推出6款面向当地小微企业和种养专业户等对象的普惠信贷产品,并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授信模式,由支行客户经理通过线下调查,拟订特色化授信方案,经过信贷审批之后,客户可以在手机银行申请贷款。这种深耕下沉做零售,增面扩量做普惠,能让客户畅享“无感授信”体验的方式,在本质上充分实现了银企双赢。而与之相较,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苦于打不开局面,则在于缺少符合客户“胃口”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因此难以在客户中拥有良好的口碑,自身的品牌价值更无从谈起。

  所以,农村金融机构想在农村立足并不断发展壮大,必须树立自身过硬的品牌。在经营方式上应以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为主,不断推出符合“三农”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形势的金融产品。尤其是要善于开发小额农户贷、无担保信用贷等,以此打出自身品牌,不断巩固在农村的金融地位。

  (刘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