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鲍文姬:精微练就匠人心,方寸天地展卓绝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精微绣”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鲍文姬用手眼与心灵相通的方式,以针代笔,以线为墨,在咫尺方寸间勾勒乾坤。“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孜孜不倦,力求完美”,是她始终如一的追求与信仰。

  因缘际会拜名师

  走进位于美湖家园的“绣泽江南”工作室,一幅幅精美的锡绣作品映入眼帘,题材丰富多彩,绣工更是卓绝。比如双面异色精微绣《殇》,正面有一只代表忧伤的青鸟,反面是一只象征快乐的黄鹂,明明是同一块绢的同一位置,正反两面居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颜色与气韵,让人叹为观止。

  工作室主人鲍文姬与锡绣结缘的故事同样令人称奇。2007年,赋闲在家的鲍文姬在电视里看到一档介绍锡绣的节目,立时被其精致典雅的独特魅力折服。第二天,她拨通匆忙间记下的锡绣工作室学员招募电话,号码不对,但歪打正着与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红育连上了线。数次登门拜访,几番软磨硬泡,鲍文姬如愿成为赵红育的开山大弟子。此后,她跟随老师悉心学习无锡精微绣,潜心钻研双面精微绣技艺。

  十余年来,她凭借聪颖的天资、不辍的努力,艺术造诣日渐精进,形成了鲜明的个人创作风格,《戏鱼》《江南水乡》《国色凝香》等优秀作品多次取得省市级大奖,她也应邀前往法国、德国、荷兰、土耳其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无锡精微绣的风采。

  咫尺方寸绣乾坤

  双面精微绣最难的就是人物“开脸”。“既要微小,又要惟妙惟肖”,鲍文姬告诉记者,“最讲究的就是用线的技巧,捻松、劈线是基本功,一根丝线被分成七八十份,开脸时只能用七八十分之一的丝线,在人物脸部绣出眉眼鼻唇的微表情。”鲍文姬代表作《文姬归汉图》曾获2019年第十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凑近细瞧,图中37个人物举止各异,黄豆大的脸上一颦一笑、或嗔或怒的神情栩栩如生。鲍文姬说,骆驼背上一块橡皮大小的金色花纹,是她两个月的成果。

  只有极致的追求才能赋予作品内涵与灵魂。2020年9月,在第十一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上,鲍文姬的《文殊菩萨》再次摘得金奖。作品采用盘金针法,用18K金线和925银线塑造菩萨金身,整幅画面金光万丈,祥云环绕,峰峦叠嶂,树木花草掩映其间,观者无不叫绝。

  初心不改青云志

  刺绣最能体现“慢工出细活儿”的哲理,十数年如一日,在绣架上流淌的时光,积淀出鲍文姬温婉平和的气质。谈及锡绣现状,她淡然一笑道,锡绣珍品多为礼品及收藏品,实用性不强。精微绣的制作周期尤其长,完成一件作品通常需要数月、数年,收藏价值虽高,但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价格令人望而却步,以致出现“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而且,培养一名锡绣大师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面对困境,如何破解?

  她带记者来到一面展示墙前,文创作品琳琅满目:精美典雅的团扇、古色古香的笔筒、清新可爱的香囊、别致秀丽的绣帕、童趣盎然的零钱包袋……原来,锡绣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的一块绢,可以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在保护、传承锡绣的同时,开拓了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锡绣价格高、受众小、绣娘收入低的困境。鲍文姬和弟子还在抖音等网络平台开通账号,工作时进行现场直播,让更多人能够用眼“触摸”锡绣,用心感受锡绣不朽的魅力。

  2020年7月,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名单公示,鲍文姬入选“优秀乡土人才”,点评词为:“她以‘绣泽江南’工作室为阵地,在研究、传承、绣制精微绣作品的基础上,联动社区、学校、社会做好公益展示和传播活动,为妇女儿童提供走进、接触、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通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方式传承锡绣。”(张庆)

  人物简介

  鲍文姬,无锡天圣达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锡绣工作室负责人,“绣泽江南”工作室创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精微绣”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工艺美术师,第七届无锡市唐鹤千卓越青年文化创意人才,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优秀乡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