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纵横

大批科技成果助力北京冬奥会

支撑“鸟巢”智能化和“水立方”水冰转换等场馆改造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 即将在明年2月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得到大批科技成果助力。“科技冬奥”将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一大亮点,场馆建设、基础设施、绿色环保、智慧服务、转播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得到充分展示和应用。

  北京冬奥组委18日在首钢办公区举办了科技冬奥新闻发布会。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围绕“科技冬奥”重点任务布局,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建设广泛应用新技术,重点解决雪车雪橇赛道、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国家速滑馆等场馆设计、建造和运维技术难题,支撑“鸟巢”智能化和“水立方”水冰转换等场馆改造,同时加强气象预测、运行指挥、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新建的冬奥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被称为“雪游龙”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毫米级”双曲面混凝土喷射及精加工成型技术,1.9公里的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首钢滑雪大跳台研发了正四面体的模块及正四面体连接节点,实现不同比赛的赛道剖面转化。

  此外,国家游泳中心由“水立方”变身为“冰立方”,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在20天内完成水冰场地转换;国家体育场“鸟巢”通过应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如今已建设成为数字、低碳、智能的体育场馆。从夏奥到冬奥,科技助力“双奥场馆”完成华丽转身。

  吴远彬表示,北京冬奥会场馆的设计与建设实现了科学、艺术和文化的完美融合。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的传统吉祥饰物“如意”。从跳台环形顶端,再到剖面线形和底部看台,与“如意”的S形曲线完美契合,被称为“雪如意”,既体现了体育建筑的动感,又凸显了中国文化元素。

  据介绍,国家速滑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冬奥场馆选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碳排量接近于零,这是冬奥史上首次大规模应用该项技术,同时还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对制冷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能效提升30%至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