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近50万发放对象、73条资金线纳入全程监管,年度监管民生资金超10亿元

“阳光惠民”监管系统上线

  本报讯 从“扶贫”到“惠民”,我市民生资金发放和监管的“最初一公里”“中间段”和“最后一公里”实现在阳光下运行。昨天,记者从“阳光惠民”监管系统上线运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市民可通过阳光惠民网、灵锡APP一键查询惠民资金发放情况,还可通过“指尖办”在线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救助、临时救助等惠民资金。

  老百姓的“救命钱”“保障钱”不再是一笔糊涂账。2017年我市建设并启用了“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实现了对象(建档立卡户)、资金(49条资金线)、过程(帮扶结对)全覆盖监管,累计监管各类资金33.78亿元,发出预警信息2.6万条,有效规范了我市民生资金使用和发放。

  今年,在“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升级建设了“阳光惠民”监管系统,实现从“扶贫”到“惠民”的长效监管。市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升级扩容后的监管系统,将近50万名发放对象、73条资金线纳入全程监管,年度监管民生资金超10亿元。

  新系统可谓是各项惠民资金监管的最强CT。“民生资金的发放全过程将暴露于公众监管下,彻底堵住伸向这部分资金的‘黑手’。”市纪委监委相关人士介绍,民生专项资金量大、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该系统可实现对资金流向、发放流程、关键岗位重点监管,持续纠正民生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让资金更透明、政策更得民心。

  从扶贫资金监管“开刀”,到惠民资金全部上线阳光运行,基本实现了民生类资金到人到户的全覆盖。市民政局相关人士介绍,新系统在原有9条资金线的基础上,今年将惠民殡葬补贴、居家援助服务等9条资金线纳入监管系统,涉及低保、特困、孤儿、残疾人等14类保障对象共计27.8万人,年发放资金达4.2亿元,这些特定人群的补贴均已实现大市统一,各条资金发放明细将在阳光下统一运行。

  值得关注的是,“阳光惠民”监管系统通过链接公安、司法、银行、医保、人社等7个部门的户籍注销、刑事判决、打卡记录、大病医疗、社保等26条数据信息,及时发出预警提醒,堵塞死亡超发、重复享受、超标发放等监管漏洞,确保民政民生专项资金发放安全高效。

  据悉,市民在使用“阳光惠民”系统可一键查询全市各项惠民政策、申请条件和保障标准,详细了解全市惠民资金预算、发放情况,通过实名登录可实时查询自己的年度补贴明细、补贴金额。遇到任何问题还可拨打12345或12388投诉举报。下一步,我市将在现有73条资金线的基础上继续扩容,将所有惠民资金纳入系统监管,真正实现惠民资金监管全覆盖。

  (孙倩茹、实习生 李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