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热闻

多部门数据共享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还没申请,救助主动送上门

  本报讯 近日,家住梁溪区的低保对象丁阿公,因恶性肿瘤靶向治疗住院,刚出院就有社区工作人员主动联系送来3700多元,这笔款项来自“中低收入居民疾病医疗自费支出救助责任保险”的赔付。一般保险赔付需走流程,怎么本人还没申请就送上门来?

  这一变化是数据共享带来的,源于我市今年建设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通过汇集民政、卫健、医保、教育、人社等部门的大数据,主动发现需要帮助的人。丁阿公的这笔送上门的赔付款,就是市民政局与市医保局、市卫健委通过数据共享,提前一步获取住院医疗信息,及时主动进行的救助。

  “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目前已进入试运行状态。机制将扩大救助范围,新增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两类人群。加上原先的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共四类人群纳入监测范围。该机制在扩大救助覆盖范围的同时,主动发现需要帮助的人,改变传统“先申请后救助”的被动局面,转向“主动+智慧”救助。在前期试运行中,一批困难对象已率先享受到了“智慧+主动”救助带来的便利。

  数据共享更容易推动精准救助。“在困难群体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较大比例,如何破解这一全国性难题是实现主动救助、智慧救助的重点难点。”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李莉表示,“目前,民政局已与医保局、卫健委等部门对接,通过克服技术障碍,打通各自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待‘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年底全面建成后,数据库中一旦有家庭出现较大医疗支出,系统将自动预警,并通知到区、街道、社区各级民政工作人员,及时上门主动救助。”

  “智慧+主动”的救助方式逐步形成,也给基层救助工作带来了变化。“以往基层救助,除了困难居民主动来社区申请,主要依靠社区工作人员日常走访,了解居民近况,是否有困难需要救助。”经开区社会事业局民政工作人员周丽玲表示,“有了大数据精准锁定,上门走访更具针对性,和线下主动发现形成双重保障,将社会救助网络兜得更牢。”

  今年7月,我市已将“建立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大力推进智慧救助”写入《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推行“主动+智慧”救助将成为我市社会救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后期市民政局还将与教育、人社等部门对接,主动发现困难家庭在子女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救助需求,及时提供转介服务,不断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殷星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