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收官时刻,在全市“争第一 创唯一 季季评”活动的激励下,在即将迎来地铁4号线一期开通运营的时刻,我市轨道交通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三期建设规划于近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这标志着新一轮建设工作即将启动,无锡地铁网络化运营更加值得期待!这为我市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增强了信心、注入了动力。
共建聚合力 提升发挥网络优势
此次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第三期规划包含了地铁4号线二期、5号线、6号线一期等3个项目,总长度59.8公里。随着第三期规划的获批,加上锡澄S1线、锡宜S2线两条市域线,无锡在“十四五”期间将进入5线同建的局面。
此次获批3条线路的具体情况
★地铁4号线二期起于既有4号线一期终点博览中心站,终于锡士路站,长约8.6公里,均为地下线。线路沿震泽路、新华路敷设,途经经开区、新吴区,可提升太湖新城的交通可达性。4号线二期工程与原线路设计标准一致,采用B型车。项目投资59.28亿元,建设工期为4年。
该线路的建设连通机场,将进一步支撑机场枢纽打造,提升机场集疏运能力,助力苏南硕放机场“做大做强”。从沿线用地布局来看,4号线二期不仅是服务于交通枢纽,更肩负高质量覆盖空港片区,提高太湖新城新中心服务水平的功能。
★地铁5号线起于唐城站,终于新韵路站,长约28.9公里,均为地下线。线路覆盖蠡湖新城、体育中心、南禅寺、南长街、旺庄、梅村等全市重要客流节点,途经滨湖区、梁溪区、新吴区,为全市东西向骨干地铁线。线路采用B型车6辆编组,速度目标值80公里/小时。项目投资228.01亿元,建设期6年。
该线路主要沿无锡主城区东西大客流通道敷设,向东预留了远景与苏州地铁衔接的条件,有利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对促进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地铁6号线一期起于贡湖湿地公园站,终于广源路站,长约22.3公里,均为地下线。线路覆盖太湖新城、三阳广场、学前东路,途经经开区、滨湖区、梁溪区,为连接城市新、老城区的重要骨干线路。线路采用B型车6辆编组,速度目标值80公里/小时。项目投资193.39亿元,建设工期为6年。
该线路主要承担连接老城核心区和太湖新城核心区的功能,并进一步串联中桥、东土夅等片区。6号线南段将与锡宜S2线等线路换乘,共同锚固太湖新城未来的轨道交通枢纽,加强太湖新城对外交通的可达性;6号线城中段可与地铁1号线、2号线在三阳广场站换乘,进一步强化老城核心区,提高老城核心区轨道覆盖率和交通便捷性。
有力深化网络化运营格局
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工作始于2008年。2009年至2014年,地铁集团完成了无锡市第一期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于2014年年内先后建成地铁1、2号线,开通里程53.3公里。2016至2021年,实施了无锡市第二期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地铁集团先后于2019年、2020年建成地铁1号线南延线、3号线一期工程,随着今年年底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通车,我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圆满完成。截至2021年年底,地铁集团共计完成4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112.8公里,设站81座,也意味着无锡市轨道交通正式进入网络化运营时代。
待此次获批的第三期建设规划建成后,无锡将形成6条运营线路、全长172.7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服务的便捷度、覆盖度、可达性将持续提高,将真正意义上形成“轨道上的城市”交通格局。同时,加上锡澄S1线、锡宜S2线,意味着轨道层面上锡澄、锡宜一体化基本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一体发展将得到深化。
助力现代化 以地铁为经济发展引擎
当前正值我市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前列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是无锡乘势而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的实施,打造新发展理念实践示范区,推进“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助力无锡经济发展,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无论从推动城市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解决城市所面临交通拥堵的角度,轨道交通均是未来无锡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亮点。无锡作为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需要进一步强化其枢纽地位,加强内外交通的衔接转换,发挥区域示范和带动作用。
我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提升都市圈一体化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区域联动协作。
一是助力都市圈融合发展。从全网层面进一步紧密衔接沿江城际、高铁、机场等重大区域交通设施,有助于实现无锡从交通引导城市全面融入长三角、苏锡常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都市圈间合作互动。
二是推动都市圈同城化。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推动都市圈内新型城市建设,打造功能复合、智慧互联、绿色低碳、开放包容的未来城市。
三是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分工合作、管理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支撑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进一步满足公共交通出行,同时发挥规模效应。
从2013年至2019年客流强度变化趋势看,全国地铁城市中近90%的城市平均负荷强度持续增长,这得益于网络规模增加以及客流逐步培育。由此可见,网络化运营后的规模效应和便捷性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无锡地铁1号线(含南延线)、2号线、3号线一期工程的陆续开通,地铁出行的比例有了明显的提升。随着网络运营时间的增长、出行习惯的逐步培育,除年底即将建成通车的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外,此次第三期建设规划的获批还将为全网带来新线的加入,让轨道交通线网出行可达性进一步呈指数增长,让居民出行的便捷性进一步明显提升。
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助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台阶,人均GDP全国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4.9%和48.3%。无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提前两年实现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也持续提高,加快轨道交通等民生工程建设成为当前全市上下关注的热点。
轨道交通产业本地化已成为无锡产业强市的重要内容。
一是引进总部经济。引进了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车等旗下的重点企业落户无锡,形成了盾构产业、减振材料、动力总成、智能交通研究、新能源等诸多高科技产业基地,创造就业岗位超过5000个,2020年营收达到150亿元规模,实现纳税约3亿元。二是鼓励本地企业参与轨交产业。积极助力本地企业参与轨道交通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81家本地企业参与轨交产业。三是帮助本地企业提升产品结构档次,实现转型升级。很多无锡本土企业通过轨道交通产业实现了产能升级、产值升级、产品升级,逐步从无锡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
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和地区经济发展。
在推进轨道交通工程发展的过程中,同步推进相关产业的本地化进程,进一步加大总部经济、高端技术、先进制造业的引入,积极培育本土企业参与轨道交通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向现代化、高端化升级,拉动地区经济和就业水平,在助力产业强市战略中,提升城市居民收入能力和生活质量,把公共事业真正建设为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