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在北京联合国大楼里,灯光聚焦一位瘦小女生。她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中残联等多方举办的2021年国际残疾人日活动的特邀主持人,虽然她的眼睛看不见,但声音自信坚定。她就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无锡籍学生朱苓君。
小小绘本引起联合国关注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何邀请朱苓君来主持活动?朱苓君说,自己之所以引起对方的关注,是因为此前参加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绘本志愿创作。朱苓君和她的团队创作了一套推广无障碍理念的儿童绘本:一群小动物在无障碍设施帮助下,避开了先天的身体缺陷,发挥出了自己的优势。
2021年的国际残疾人日活动汇集了中外各国专家,朱苓君负责主持主旨演讲部分,其中亮点之一就是探讨《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落地实施。该条约将帮助视障群体解除书籍版权限制,方便转换为无障碍书籍。“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约有100万种,可供视障人士使用的还不到10万种。条约实施将极大地丰富视障人士的文化生活。”此外,朱苓君还作为青年嘉宾,分享了推广无障碍理念的残障公益经历。
荣耀背后是和黑暗抗争
在参加联合国志愿活动之前,朱苓君已获得过一系列全国荣誉。在华东师大社会工作专业学习期间,她克服了诸多挑战,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并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耀背后,是朱苓君不懈地和黑暗抗争。她先天失明,4个月大时的一次手术,帮助她恢复了一点光感和模糊残影,不过行动和学习处处受限。父母放弃了无锡的工作,送她到上海盲校就读。她热爱唱歌、二胡、朗诵和游泳,曾多次获得无锡市残疾人游泳比赛蛙泳和仰泳金牌。
从盲校毕业进入大学,朱苓君在日常学习中无法看到老师的PPT、板书。为此老师和同学特别为她将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扫描转换成可编辑文本。朱苓君使用读屏软件反复聆听,直至消化、吸收。她每天都要整理大量的上课录音、笔记,花成倍的时间学习。疫情期间,别的同学可以轻松在家上网课,朱苓君却遇到了困难。在家人和老师的鼓励帮助下,她掌握了多种读屏软件,才能迅速在不同平台间切换。
照亮残障人士前行之路
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内心理想:朱苓君不仅想和常人一样自立,还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疫情期间,朱苓君主动报名担任社区志愿者,担任一名智力障碍儿童的“云学伴”。2020年寒假期间,朱苓君回到自己曾经就读的上海盲童学校,向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习经验和生活技巧。
在无锡,她前往梅村二胡产业园,走访二胡制琴厂,写成了《乡土中国——无锡二胡制作工艺探究》调研报告,并在无锡市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向市民推广民族传统音乐。
目前,朱苓君已保研至复旦大学,即将成为复旦大学首位盲人研究生。“我期待在研究生阶段能继续从事残障社会工作方面的研究,将所学社会工作专业与新的社会模式残障观结合。”朱苓君正在成为残健融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更多残障人士融入主流社会付出身体力行的努力。(殷星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