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安宇
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三年倍增计划(2021-2023)近日正式出台,这意味着该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驶入快车道,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量质并举、能级跃升,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记者获悉,根据计划,力争到2023年全区新增认定国家、省、市“专精特新”小巨人206家(次);新增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等各类上市企业累计12家;新增规上民营工业企业100家,总数突破600家,规上民营企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总量突破1700亿元。
“专精特新”小巨人梯次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
“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助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高新区工信局人士说,实践证明,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抗风险能力,还有利于获取直接融资,尤其是北交所的设立,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资平台。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高新区累计获认国家、省、市各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已超170家,其中国家单项冠军企业1家,即先导智能;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包括航亚科技、中科光电、微导纳米、中微高科、日联科技、芯朋微;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3家。已获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80%分布于高端装备行业,其他为集成电路、电子部件和新材料行业。值得一提的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先导智能、奥特维科技、微导纳米、日联科技等不少企业已实现从行业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成为企业上市生力军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领航者。
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区有独特优势
何为“专精特新”企业?业内人士表示,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即专注于细分市场,产品工艺精良、实施精益生产,产品、服务、商业模式有特色,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
高新区“专精特新”企业与外资企业融合发展,本土企业素质不断提升。通过与外资企业融合发展,民营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与外资企业逐步接轨,价值链逐步提升。另外,高新区持续推进创新创业,积累了大量的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粗具规模,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较好成长性。2020年全区研发投入金额达到88.8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6%,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占比为65.22%,均列全市第一。2021年全区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新增入库数均位居全市第一。这些都表明,高新区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良好的土壤和基础。
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将获服务和资金支持
根据计划,高新区将建立“专精特新”培育库,围绕重点发展的“6+2+X”产业集群,聚焦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四新”企业等,专注于细分市场,产品工艺精良、实施精益生产,有优秀团队,产品、服务、商业模式有特色,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纳入培育库,加强对入库企业的运行监测和跟踪服务,根据企业发展成效进行动态更新调整。每年完成区“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企业入库360家,省千企升级企业入库360家。
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提升、企业品牌提质,加强企业人才支撑、生产要素保障、融资上市服务、企业挂钩服务、优质项目招引等方面,高新区出台了相应的服务政策。另外,为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将对认定为国家单项冠军,国家、省、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一定规模的“专精特新”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最高按不超过设备投资额10%的比例给予支持;对区内企业之间开展产业链协作、融合发展,采购新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的单位,按采购金额给予20%的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