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仁山
12月6日的《无锡日报》时评版刊发稿件,对我市相关部门在一些路段加装右转弯隔离设施点赞。去年,我市在市区10多个路口划定右转弯警示区,目前已逐渐扩大到城郊甚至较偏远的乡镇道路路口。这些技防措施的确已起到有效遏制交通事故的作用,为市民出行增添了安全感。
出行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安全,出行效率关乎人们的生活节奏、工作效率。过去,我市大型货运车、工程运输车等车辆右转弯时,驾驶员存在一个较大的视野盲区,处在视野盲区的行人、非机动车辆,或是路面的其他物体,开车的人几乎是看不到的,因此右转时很容易将同方向直行的非机动车、行人卷入车底。这个视觉盲区也通常被人们称为“死亡弯月”,因右转盲区存在而导致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也被称为“吃人右转”。因而在城市治理中,必须坚决破解这个交通治理的难点、痛点,以此寻求城市发展与民生需求的最大公约数,筑牢城市交通安全的基石。
城市交通治理的细节,往往彰显城市治理的水准。所谓技防,就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对公共区域进行安全防范,如采用电子监控、电子防盗报警等技术手段。一些看似很细小的技防手段,折射出的是职能部门对安全、友好、高效的出行环境和高质量城市治理的追求。在大型车辆右转时的“内轮差”盲区施划“右转弯警示区”,既反映了职能部门将群众安全放在首位的城市治理理念,也体现出城市治理的科学化智慧化和精细化。城市治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点、痛点,职能部门、相关治理者在进行管理、治理时,尤其是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技防手段,同样可在我市其他城市交通领域推广运用。比如,有的地方道路人行道过窄,甚至只能容许一个人过路;有的道路信号灯时间太短,行人若不能“健步如飞”就无法及时通过相应路段等,这就牵涉到道路的整体规划、交通设施和标志标线的布设是否科学合理,不妨采用技防手段消除这些难点、痛点。在这方面,北京、杭州、珠海等城市均将技防手段应用范围扩大,实际效果不错。如北京市在市区试点“全向十字路口”、彩色路口等措施守护斑马线;杭州市将部分“特殊道路”右转车道放在最左侧等,无疑都有助于消除当地城市交通中的安全盲区。
近年来,我市在城区道路设置可变更车道、潮汐车道等,也属用心治堵的技防之举,不仅大大提升了车辆的通行效率,而且令城市交通治理更具人性化。这些做法,无疑是现代城市治理中的亮点。
当然,城市交通行为的主体是人,要想破解城市交通治理难点、痛点,除了采用技防手段,还必须实施“人防”举措。这是因为目前仍有部分市民对“死亡弯月”“吃人右转”等没有概念,自然也不知道如何避让危险。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升市民安全文明交通的意识,这也是交通治理乃至城市治理必须要下的功夫。
(作者系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