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教育周刊

教与学的美好姿态

江阴实验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纪实

  □陈振华、杨春方

  江阴实验中学坚守课改初心,埋头务实苦干,坚定目标持之以恒,课改理念逐渐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富有智慧的操作方案在实践中创生。学校在学案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和学生积分评价等方面取得的成效,逐渐获得同行的认可,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有收有放的双集体备课

  江阴实验中学的集体备课建设走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展正常的小组活动,也就是严格执行集体备课规范程序。第二阶段为开展有深度的小组活动,也就是追求同伴之间的思维碰撞。课改给集体备课带来了新挑战,和传统备课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备课视角的改变。“以学为中心的新课堂”更强调站在学生视角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实验中学的校本理解是从师本的“教什么”“怎么教”走向生本的“学什么”“怎么学”的研讨。当集体备课始终关注“我的学生学哪些内容是最需要的最适合的”“我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方式学是最有效的”这两个问题的时候,也就打开了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新的视角。在这样的背景下,集体备课成为了每一位老师内在的需求。带着问题走进备课室,备课研究问题及解决办法成为了每周一次集体研讨的新常态。

  有扶有放的双课型教学

  教育教学怎么运用模式,要考验的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智慧。江阴实验中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是理性和深刻的,他们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都需要一定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与学校层面自上而下推进统一的教学模式的方式相比,以课型研究为载体推进课堂改革是一种比较务实的选择。“以学定教,多学少教”是理念,用于指导实践,“分课型教学”则尽可能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保证学生能拥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权利,不让课堂教学又滑落到“多教”的老路上来。学校鼓励各学科组根据学科特点创生课堂模式,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生发出“导学课型”“自读课型”大类下的分课型教学模式,这类课型教学模式,因其切口小,操作性强,而价值更高、意义更大。研究的过程应是“课型建模、课型实践、课型反思”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如此反复,课型模式才能“立得起”“传得开”“留得下”。

  有点有面的双研修制度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主要工作方式,是破解教师职业倦怠、改进教育教学状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把学科问题提升到学校层面去解决、把教学问题提升到教育层面去看待,让校本研修和课改的脉搏同频跳动,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深化课堂改革的根本。

  2015年秋学期开始,实验中学以“智慧分享、修炼素养、探索未知”为宗旨,以“自由、争鸣、多元”为文化特质,精心打造了“有成讲坛”这一研修平台。他们对课表进行了调整,每周五下午半天开展“学科研修日”活动,内容包括课改论坛、课例研修、命题研究、课题研究室、组长及骨干教师沙龙等。课改论坛召集全校教师集中研讨,或聆听专家讲座,或聚焦课改难点互动交流,或齐听共评一节课,内容讲究接地气,形式讲究不拘一格。

  有督有评的

  “积分式”双评价机制

  江阴实验中学自2017年9月开始推行《江阴实验中学“积分式”学生评价方案》,这份方案由两块内容构成,学生综合素养个人积分制和小组合作积分制。“积分式”评价方案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取消了三好学生等评价名称而是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总纲,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将德育养成和学习表现合为综合评价,让学生每一天的成长都清晰可见,可测,可评;二是突出了小组建设,促使学生在个体独立思考与实践探索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探讨、解决问题,将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改变了班级内部的人文气氛,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江阴实验中学在教室内外的墙壁上开辟出了一片片小组文化的展示区,展示区内有小组名片、小组公约、各种小组活动照、优秀作品等,特色鲜明、百花齐放。在一个教室内的墙壁上,还有一张“江阴实验中学班级周积分表”,竖栏是组别和姓名,横栏是德育养成、学习表现。每天由专人记录每个小组和个人的得分情况,每天汇总,每月都会汇总评比一次。学生小组和学生个人根据积分可以置换成“积分兑换卡”,学校每两月开设一场“积分超市”,学生凭兑换卡兑换学习文具和书籍。

  “以学定教,多学少教”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时新的教学理念,符合教育规律,契合师生发展需要,实践证明如此走出来的教与学的姿态是美丽的。

  (作者系江阴市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