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顾正彪深耕淀粉领域30余年

把科研文章写进产业实践

  “这是团队的成绩,是行业的进步,也是淀粉遇到了好时代。”前不久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淀粉结构精准设计及其产品创制”项目负责人、江南大学副校长、食品学院教授顾正彪,近日这样对记者表示。

  在淀粉领域深耕了30余年,顾正彪见证、参与了淀粉行业从落后到并跑、甚至部分关键技术全球领跑的变化。顾正彪团队从淀粉结构设计入手,首创了快消化淀粉质能量胶、高支化慢消化淀粉、功能因子缓控释载体、洗护用品调理剂等多种新型淀粉产品,在食品、胶黏剂、洗护用品等领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1986年,顾正彪在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院读研究生时,中国关于淀粉的研究起步不久,除了原材料不足,还有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要专,要钻。”顾正彪强调科学研究,2000年,在吴加根、周世英等前辈教授团队研究基础上,淀粉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室成立,先后承接了科技部星火项目、国家“863”项目、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0余项,牵头制定了47项淀粉及淀粉衍生物国家标准,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科技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10余项,成果丰硕。

  一般而言,淀粉变性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物理方法,另一种是化学方法。但顾正彪想到一个新的思路——生物方法。2005年,顾正彪到加拿大农业部食品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寻找改变淀粉结构的生物技术,发现国外的相关研究也很薄弱。领域的空白是个机遇!学粮食加工出身的顾正彪开始“跨界”生物。随着研发团队的成员结构逐渐丰富,顾正彪及其团队逐渐有了创新性的研发成果。历经五六年,团队尝试着先明确在不同应用中对淀粉结构的要求,再利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寻找到各类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生产出所需要的酶,将酶应用在淀粉结构的设计中,满足一定领域的应用需求。该成果促进了淀粉深加工行业的发展,拓展了淀粉应用领域,提高了相应食品及工业领域的产品质量。十年来,该项目已累计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3余件,发表SCI收录论文78余篇,制(修)订相关国家标准7项,2项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和国际领先水平,研究团队通过与多家企业合作,完成了技术转移和产业化,获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做科研是为了什么?推进产业。顾正彪团队已累计与50多家企业合作,开发出上百种变性淀粉产品,提高了淀粉质食品质量。如与康师傅集团的杭州普罗星淀粉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变性淀粉生产、应用技术以及新产品,改变淀粉的天然特性,提升方便面、薯片、调味料等食物的口感。(崔欣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