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物业脱管多年的老小区、环境杂乱的村庄,有什么办法可以管起来?我市近日举行的2021年社区治理创新项目征集评审中,出现了一些“解题”新思路。一些小区、村庄通过民主协商、志愿服务、资源链接、科技环保等方式,解决了各自社区(村)长年积累下来的环境脏乱、物业失管等问题。
据悉,经过前期基层申报,全市今年共征集到102个社区治理创新项目。通过两轮专家遴选,选出30个项目进入现场评审环节,并最终产生了23个获奖项目。其中,惠山区的“从‘议’治到‘制’治——华圻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荣获一等奖。
华圻村的叶巷原先是一个环境长年杂乱的自然村,还登上过环境治理“黑榜”。村庄年久失修,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外来租户,无暇顾及环境。“村里空地上到处堆杂着柴火、垃圾,给人感觉非常压抑。”华圻村相关负责人丁凤说。2019年,村庄通过民主协商治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可由于缺乏后续跟进,刚整治好的环境很快又返潮。
“为此,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在民主协商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长效措施,探索新的环境治理模式。”丁凤所说的长效措施,是通过积分、评分、激励、监督制度,动员村民自己管理环境。“除了房前屋后,还有小道、停车场等公共区域、我们分成了包干区,由村民志愿者负责。志愿打扫后,可获得积分,享受小礼品和荣誉奖励。”
这种制度在农村熟人社会中动员效果非常好。“现在每天早上去村里转一圈,可以看到几十位阿公、阿婆在空地上一起打扫卫生。”丁凤说,该制度已经覆盖整个华圻村,公共空间环境提升后,原先压抑的感觉一扫而空,村民们清晨迎着朝霞打扫村落,下午凉亭里休闲娱乐,晚上聚在一起跳广场舞,生活非常惬意。
“从今年参评的社区治理创新项目中可以看到,居民参与的元素越来越多,很多项目从小切口入手,解决了原先的痛点、难点。”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处负责人说,“例如北桥社区解决了月秀花园失管近20年的难题。社区通过居民自治培养‘居民领袖’,民主协商筹集资金、建立长效机制,月秀花园迎来了新物业,管理也步入正轨。”
据了解,我市从2018年起每年开展社区治理创新项目征集评选,目前共有443个街道(镇)、社区(村)参与,89个创新项目获奖,其中一些获奖项目通过经验分享得到了推广。(殷星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