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督学是一面镜子

  记得那是去年艳阳高照的十月,梁溪区责任督学邓建明来到江苏省无锡沁园实验小学进行专项督查。

  这一天,学校安排邓督学听一位中青年教师的语文课。很遗憾,这节课依然是“问得多”“讲得多”“控得紧”。碎片化的教学让我听着也有些堵得慌,邓督学则是一脸严肃。

  课后我们与执教老师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交流。在交流中,执教老师谈到了“大问题设计”,谈到了“核心问题”,谈到了“学习主体性”的问题……她也知道自己的教学与这些理念相去甚远。

  “既然清楚自己的问题在哪儿,为什么不改变呢?”邓督学问。

  “如果我不这样做,学生到时考试怎么办?还有练习册上的题目,如果我在课堂上不讲清楚,学生不会做怎么办?”她把音调升了一个八度,目光淡定地盯着我们。

  邓督学哈哈一笑,说:“你看,一道题目就轻而易举地扳倒了之前区教师发展中心认为是对的事情。”

  邓督学给她讲了一个有名的心理测试。这个测试是以书面形式向被试者描述一道选择题:“A、有80%的概率得到4美元,其他情况下则为0;B、肯定得到3美元。”

  “测试的结果是,绝大部分人倾向于选择B而非A。这个测试说明,人们做出决定时给予小概率事件更多的权重,而给予大概率事件更少的重视。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损失所带来的痛苦要远大于等量收益所带来的快乐。”邓督学停了停,继续讲,“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20%代表着什么呢?可能是一次不够理想的测试成绩,可能是某一个家长不合理的诉求,可能是同事不经意间的调侃,可能是公开课上的失利……这是我们老师真实的工作环境,也是我们改革的起点。所以,感谢你今天坦诚的表达,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和想法。”

  这时,一直在一旁的校长笑了,对她说:“对于成绩,学校会全面衡量,而不是只看分数;对于作业,你是老师,你有权力决定怎么处理。你要相信,学校一定会给大家创造宽松的研究氛围,教学改革势如破竹。”

  老师捏了捏衣襟,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邓督学,对于这堂课,我想听听您的建议……”我知道,真正的探讨这时才开始。

  相信老师们的内在力量与成长可能,尊重他们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悦纳他们的经验,以信任的力量推动彼此的改变。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愿意进步的。人们不改善自己,往往是他们没有真正看清自己是怎样的,这时就需要一面镜子。督学就是一面镜子!

  (唐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