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保健周刊

得益于医学数据库应用、多学科联合诊疗、精准检测技术进步

数例罕见病在锡成功诊治

  □本报记者 逯恒贞

  12月18日,“2021年中国罕见病大会”在北京召开,围绕罕见病防治开展研讨与交流。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共有7个罕见病药品谈判成功,纳入医保,尤其是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注射液从70万元的天价降到了3万多元,再次引起人们对罕见病的关注。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得益于精准化诊断、临床经验积累及治疗手段的进步,一些罕见病的治疗不断取得新进展,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近期,无锡各大医院相继成功诊断多例罕见病,让几经辗转的患者获得有效治疗。

  疾病罕见,借助文献检索和多学科讨论才得以确诊

  近期,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团队相继成功诊治了2例“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对于经常收治疑难杂症患者的风湿免疫科来说,该病还是医生们第一次遇到。“这是一种罕见病,在国内外范围报道都很少,因此诊断过程颇费了一些功夫。”该院风湿免疫科袁风红主任医师说,2名患者在病程中均出现反复头痛、发热、视力听力受累。其中一位患者病初出现听力和肺部问题,经激素治疗后症状一度有好转,但后来患者又出现头痛、眼球突出的情况,再次收治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ANCA阳性,头颅MRI(核磁共振成像)可见硬脑膜增厚、埃菲尔铁塔征。

  这些典型特点成为医生寻找答案的蛛丝马迹。头痛、听力异常、视力异常及硬脑膜增厚,根据这些关键词,风湿科团队立即在医学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同时与神经内科、医学影像科、耳鼻咽喉科多学科会诊讨论,最终诊断为ANCA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诊断明确,给予针对性治疗,患者不久便病情好转,头痛症状缓解,然后出院。

  “罕见病之所以罕见,除了发病率低,还与诊疗经验相对缺乏、医学研究深度尚浅有关。”袁风红说,但任何疾病发病都有其特点,利用国内外医学数据库这一重要工具,往往能找寻到突破口。同时,一些罕见病的症状表现常常让人“捉摸不透”,患者往返于多个专科,依然找不到答案,这时多学科诊疗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利用多学科资源共享碰撞,让患者得到准确有效的诊治。

  实施生物靶向治疗,新技术给患者带来新希望

  诊断难让很多罕见病容易漏诊或延迟诊断,治疗过程更是困难重重。得益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手段的进步,部分罕见病的治疗不断取得新进展。患者黄老伯就是一位见证者。近期,黄老伯来到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复诊,长期按医嘱用药后,他病情稳定,身体状况良好。这个结果来得很不容易。

  早在2009年,黄老伯开始出现双大腿、腹部风团红斑,自行好转;此后病程中反复出现发热,皮疹加重,并出现关节肿痛等临床症状。在外地多家医院就诊,他先后被诊断为“慢性荨麻疹性血管炎”“成人still病”“系统性血管炎”,进行药物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激素减量后病情又有反复。“患者的症状和多种风湿免疫疾病很像,但一直没有明确诊断,直到几年前,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联合上海专家会诊,终于确诊患者为‘Schnitzler综合征’。”袁风红说,该病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自身炎症性疾病,目前世界各地均为散发报道,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大多数情况下诊断延迟超过5年。对于Schnitzler,治疗手段还在不断探索中。风湿免疫科团队为患者采用激素、免疫制剂治疗后,虽达到症状部分缓解,但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令人鼓舞的是,近年来,生物制剂在风湿免疫领域进展迅速,并推动风湿学科的发展与前进。经过查询Schnitzler综合征治疗的最新进展,该团队为患者选择了前沿的生物靶向治疗,并收效明显,患者长期随访目前病情稳定。据介绍,如今生物靶向治疗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中应用较多,疗效显著,以前这类药品价格昂贵,随着医保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的药品纳入医保,患者大大受益。

  精准检测助力明确诊断,一些罕见病正变得“常见”

  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不仅让治疗方式有了更先进的选择,在罕见病的诊断方面也日趋精准。近日,市五院收治了一例罕见的血色病患者,就是借助于精准检测,得以顺利诊断治疗。

  患者王先生因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用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市五院肝病科陆忠华主任医师接诊后,详细了解病情,发现患者的各项指标中有一项特别引人注意:铁蛋白极高。凭着医生敏锐的直觉,陆忠华立马安排王先生入院并为其进行肝脏精准检查——肝穿刺活检术,肝穿病理结果为血色病。“铁蛋白高是血色病的一个特点,需要通过肝穿刺活检,才能实现精准诊断。”专家表示,血色病患者一旦确诊应尽快减轻体内铁负荷,使体内铁含量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这是延长生存期,使组织损害逆转的最好方法。经过放血及用药治疗,患者体内铁蛋白明显下降,身体恢复良好。陆忠华说,早前,血色病难以诊断,随着肝穿刺活检的精准化检测及病理判读水平的提高,才得以明确诊断。近年该院每年诊断出的血色病患者约在10例左右。

  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经验的积累,一些以往被归于罕见病的病种已成为医生眼中的“常见病”。“在收治罕见病集中的风湿免疫科,系统性红斑狼疮、ANCA相关性血管炎贝赫切特病等罕见病已成为较为常见的疾病。”袁风红说,一些罕见病以前常常分散在多个科室,但随着诊疗经验的积累,发现的病例越来越多。比如少见的硬皮病,该科一年诊治的新发患者就有二三十例,针对这类罕见病,医疗界已有成熟的共识及指南,临床按照规范治疗,诊疗手段已日臻成熟。

  名词解释

  罕见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率0.65‰-1‰的疾病。截至2018年10月,全球最大的罕见病数据库Orphanet共收录6172种罕见病,约占全部人类疾病的10%。其中,约72%的罕见病是遗传物质的结构改变或调控异常造成的,也就是遗传病。罕见病对人体的影响通常涉及多系统、多脏器;病程往往呈慢性、进行性、耗竭性地发展,甚至造成残疾或危及生命。

  2018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收录121种(类)罕见病。2019年2月,国家卫健委首批遴选324家医院组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并发布《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