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保健周刊

退休族演绎老年版“朗读者”

  “我沿着风的脚印,月的目光,我沿着花朵的纹路,雪峰的高度……”近日,73岁的冯瑞生在一场园林朗诵会上朗诵了《世间万物皆是你》,将属于他的快乐时光挥洒得淋漓尽致。当天有60多位朗诵爱好者参加活动,其中不少是像他这样的退休老人。无锡市朗诵艺术学会会长肖鹏告诉记者,锡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爱上朗诵,朗诵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朗诵给生活增添乐趣

  冯瑞生是无锡市夕阳红老年大学朗诵精品班的学员。三年来的练习使他受益匪浅。他告诉记者,他是南通人,退休后跟着女儿常住无锡。年轻时他常听广播,也希望像主持人一样“说话那么好听”,但前鼻音后鼻音、平舌翘舌不分,年轻时走南闯北,口音里还夹杂了各地方言,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报名上了朗诵班后,看到同学们惊喜的目光,才知道授课老师是无锡人喜爱的主持人肖鹏。有的同学上课的目的就是来“听听肖鹏的声音”。

  上课时,大家跟着肖老师朗诵诗歌和散文。“肖老师特别强调感受力。用自己的感受去体验作者的心灵世界,才能对作品理解更深。情感自然流露,诵读出的作品才能感染人。”冯瑞生说,以前是单纯地模仿别人朗诵,但那是别人的性格、理解、体验和表达方式,生搬硬套反而显得做作不自然。朗诵不仅停留在声音好不好听,普通话有多么标准,更应该关注内心的感受。每次老师布置了作业,他都会认真读上好多遍,挑出自己满意的音频上传进群,再根据老师的点评改正。

  他还加入了一个朗诵群,除了打卡上传作品,还经常参加线下的朗诵会。“我现在说话,不再是直来直去的‘大白嗓’,声音比原来好听多了。我还结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经常聚聚,生活丰富多彩。”

  朗诵是深度的阅读

  66岁的姚霞珠是一位退休语文老师,6年前她成立了轻吟书社,带着社区50多位老人一起诵读经典作品。每次她都预先想好主题,如母爱、时令、名著等,到了活动日,大家相聚一堂,读书品茗,非常开心。疫情期间无法聚集,他们就在群里上传自己的朗读作品。近期大家每天在群里朗读《中国共产党简史》,你一节我一节,“有时认领晚了,发现自己想读的给别人抢去,下次得赶早下手。”姚老师说,现在生活节奏快,接收的信息多,很多时候一目十行一带而过,无法静下心来好好领会作品的美感,而朗读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肖鹏说,朗读是一种深度的理解,唯有真正理解作品的语言内容、作品意境后,才能情由心生、以声传情,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情韵。越来越多的老人爱上朗诵,夕阳红老年大学从一开始的1个班,到如今的4个班,分成基础班、提高班、精品班。130多人的无锡市朗诵艺术学会除了从事播音主持的专业人员外,也有很多老年朗诵爱好者加入。自发组织的朗诵群也风生水起,如“我爱朗读·1069”群就有近500名群友,线上线下的朗诵活动很多。

  朗诵是另一种“体操”

  80岁的李老伯也是位朗诵爱好者,他在电话里就给记者朗诵起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声音浑厚,气息饱满。他平日喜爱诗词歌赋。他说年纪大了看东西时间长了眼睛累,就经常听音频,边听边跟着念。早上起来,他会在阳台上面对朝阳朗诵,充实了生活,也愉悦了心情。

  老人常常朗诵,是一种很好的“脑力体操”。研究发现,朗诵时参与活动的脑细胞远超过默读和识字,相当于大脑的“热身体操”。长期坚持,可锻炼记忆力和表达力。此外,朗诵可以畅通肺气,增强肺功能。朗诵时遇到一些长句子,肺会彻底排空,转入下次吸气动作时就能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这种吐纳是种很好的“肺部体操”。尤其名家诗歌往往抑扬顿挫、平仄分明,这需要朗诵者根据诗歌的变化来调整呼吸,起到调养肺气的作用。因此,大声朗诵的老人,总是红光满面,精气神显得很足。(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