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纵横

为夜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无锡把“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室”开到店门口

  本报讯 近日,在著名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无锡市清名桥夜经济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室”挂牌成立,由仲裁员、律师、社区工作者等10名调解员组成的调解工作室团队正式开始工作。“我们将秉承调解为民的理念,努力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做好保障清名桥街区经济发展的‘安全带’,为维护和谐劳动关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调解员代表、清名桥街道长街社区党总支书记邓琪说,调解工作室24小时全天候开展公益调解,定期开展法律政策宣传、劳动关系体检、劳动法律大讲堂、典型案件研讨、“互联网+调解”等一系列活动,多元化、全方位为街区内入驻企业和劳动者服务,全力将劳动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长三角夜间文化和消费样板街区,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生活风情,具备文化旅游、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孕育了全国知名的“今夜梁宵”夜经济品牌。街区以小微企业为主,其中86.6%的单位员工不足5人。小微企业的不稳定性、夜经济用工的特殊性,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街区内劳动纠纷案件日益增多。为进一步构建街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确保街区劳动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从源头上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无锡人社仲裁部门与梁溪区通力合作,成立“无锡市清名桥夜经济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室”,以“实打实”进驻街区的行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服务劳动者权益保护和区域营商环境方面迈出了创新步伐。

  夜经济是繁荣市场、创造就业、促进消费的“新蓝海”,已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研究无锡夜经济的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周长征说,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清名桥夜经济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室伴随着无锡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推进应运而生,对高效化解劳动争议、切实保护劳动者权益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工作室挂牌后,周长征应邀为清名桥历史街区经营户代表、部分企业员工和劳动争议调解人员围绕小微企业灵活用工、工资支付、职业伤害、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作学法用法专题讲座,受到热烈欢迎。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表示,如何更有效地为街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让夜经济持久“点亮”城市繁荣,是个综合性的课题。我市将以清名桥夜经济预防调解工作室为试点,进一步深化与南京大学等高校的校地课题合作,大力推进新经济、新业态及街区、楼宇调解组织建设,打造多形态特色调解工作室,持续织密多元化解“组织网”。(赵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