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宜居既是“锡引力”的重磅砝码,更是群众幸福指数的有力印证。
自入选省级美丽宜居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无锡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按照“全市域覆盖、全领域涵盖、全要素集成”的总体思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干下去,呈现出“既有眼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又有望山看水品乡愁”的美丽画卷。
市容面貌越发美丽,幸福指数连连飙升,城市能级不断提升,一幅幅美丽无锡的生动画卷映照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折射出无锡在“争第一、创唯一”的最强音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统筹全市域、整合全领域、集成全要素,扎实推进美丽宜居试点城市建设,为“十四五”发展和美丽无锡建设交出一份“过硬答卷”。
热词1:“绣花”功夫让城市更美好
“水宽山远烟岚迥,柳岸萦回在碧流。”一首《却望无锡芙蓉湖》印刻在改造一新的芙蓉南路街区文化墙上,为片区更新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作为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项目,梁溪区芙蓉南路片区集成化改造一改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统筹街巷、游园、老新村、雨污分流、管网、农贸市场等10余个项目进行集成化焕新,通过8个多月的综合提升,该片区从环境“新加破”、交通“肠梗阻”、管理“老大难”,转变成基础设施整体提标,服务管理综合提质,最终实现1+1>2的效果,最大的受益者当属街区内的居民。
城市不仅颜值提升,治理手段也更先进。宜兴市宜城街道将党组织建在社区网格上,以“格”为基础、以“网”为运行载体,在社区全域化治理上推动“红网格+”治理体系,使居民成为文明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以小切口、微改造、微治理为重点,以 “绣花”的功夫开展项目的精细化设计。
热词2:“幸福感”“获得感”飙升
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居民总有说不完的幸福感。如今宜兴市宜城街道“红网格+”已经渗透到街道工作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全域服务的铁军。三年内,创建了300个睦邻点、1000个中心户,100个先锋服务站,在调解物业矛盾、提高物业费收缴率、提升小区安全文明治理、培育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等方面取得硕果。
“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无锡不仅拿到多个国家级、省级第一,更是取得了市民对宜居城市建设的极高满意度,群众的获得感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才真的做到了实处。”市住建局局长陈雪峰介绍,全市住建部门正以奔跑者的姿态,全面聚焦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000万平方米以上,受益群众超过30万户,同时加快棚户区改造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全覆盖,全面聚焦“幸福无锡”因子,让群众成为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热词3:“新江南人家”留住乡愁
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硬核指标是人居环境的综合提升。在无锡,无论是城市面貌的颜值刷新,还是小镇乡村的改造焕新,都生动地展示了坚定不移的“破”和锚定方向的“立”。“一河两岸”尽显江南美景,街区重塑打造畅游目的地,生态更优、环境更美、功能更全,老镇焕发新活力,这样的“新江南人家”画卷已然成为无锡的一张“金名片”。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镇长泾镇底蕴深厚、人文荟萃,作为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综合类试点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强镇、生态优美的宜居城镇、品牌响亮的文化名镇成为内外兼修、秀外慧中新长泾的重要目标。长泾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美丽宜居小镇,长泾镇在空间格局上积极“破题”,做优做细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构建一副自然生态与现代产业交相辉映,历史遗产与文史风貌和谐统一的“新江南人家”画卷。
热词4:智慧绿色低碳“无锡经验”
新吴区长江路一度成为今年的“网红打卡地”,服役20多年,旧貌换新颜,从主路到支路,从商业到住区,一体化智慧改造,不仅颜值大幅提升,使用体验也赢得点赞。依托4.8公里道路,整合街道空间、植入城市功能,将原来的普通城市干道,打造集城市交通出行、街区活力、休闲魅力于一体的宜居街区,重塑“城市客厅”,道路有了风雨连廊,地下停车和候学区一体化建设,路口一杆多用,天际线更美了,市民对城市也更爱了。
与此同时,宜兴城市污水绿色低碳资源化处理工程作为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专项试点项目,将科技与智慧深度融入绿色城市建设之中,打造低碳项目标杆。如今,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越来越多引入先进科技和智慧要素,以城市更新为重点,统筹城市风貌、生态环境、市政设施、产业开发等设计要素,集中开发,创新设计,通过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创造更多智慧绿色低碳的“无锡经验”。
最强音
“1+3+30+X”试点目标体系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33个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工作。确定了“全市域覆盖、全领域涵盖”的总体试点要求,形成了“1+3+30+X”的试点任务目标体系:即1个全域试点城市、3个试点市(县)区、30个省级试点项目、若干个市级试点项目。通过统筹全市域,整合全领域、集成全要素,有序推进各项试点建设。
“1+N”多元共同缔造
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是一项整合推动建设美好幸福家园的系统性工程,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期盼,通过“1+N”的模式,持续系统化推进。“1”即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中人民群众的 “主人翁”地位, “N”即专家专业人士、管理部门、国企单位、社会组织等组成的多元化建设力量。市住建局城建处负责人介绍,比如建立设计师进社区、乡村规划师等制度,推广“菜单式”改造服务,充分考虑、吸纳群众意见或建议,让试点项目的建设方案更接地气。
“无锡版”宜居标准和规范
在城市更新、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美丽河湖行动、“智慧城市”建设等城市建设发展领域扎实做好顶层设计,陆续出台了《无锡市高品质住区实施导则》《无锡市老旧小区信息化通信设施改造建设技术标准》《“锡韵·湖印”无锡市美丽街区实施导则(试行)》等30余个标准和规范,形成了探索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标准体系的无锡“矩阵”,打造了一批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无锡版”宜居标准和规范。
美丽宜居城市群
今年,在省住建厅相关专家、领导的支持下,我市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形成了覆盖全市域的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系统化推进体系,江阴、宜兴、新吴先后入选省级试点城市,建立了以省试点项目为重点,市级项目为储备的项目推进机制,构建了覆盖全域的“美丽宜居城市群”。
全领域 全要素
全方位精准诊断“城市病”根源,全领域整合资源“开药方”,着力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全领域涵盖”;提升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综合效应,深度融合“三美与共、三居递进、三城协同”的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要素,突出对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维管理等建设活动的全要素、全链条的集成,突出试点示范项目的特色和亮点。让城市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相得益彰和谐相融,为全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贡献无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