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年度热词 ——红黑榜

监督利剑只为百姓生活更美好

  ●出现频次: 99篇 红黑榜(截至12月24日)

  ●亮眼登场: 2021年1月8日,第1版,

  《无锡空气质量创下历史最优成绩》

  ●刊出峰值: 1月19日、7月1日、11月16日均单日

  出现3次热词“红黑榜”

  ●事件回放: 11月16日第2版

  《黑榜项目如何“脱黑争红”?》

  回访

  知耻后勇争第一

  截至目前,今年市城管委已发布了三期城市精细化管理“红黑榜”,有80个项目在黑榜亮相。每一次榜单发布,对相关责任单位都带来极大的触动。如果这些项目不能及时整改到位,有可能登上年度黑榜,对所属的街道(镇)和社区(村)将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近日,记者回访了部分黑榜项目,了解整改情况。

  梁溪区惠山街道棉花巷(香榭街-五爱北路)因管线设置不规范、绿化管养不到位、机动车违停严重、非机动车停车秩序混乱、乱张贴、乱堆放、乱晾晒、卫生死角等原因,成为今年第一期背街小巷整治黑榜的“头名”。历时半年的综合整治已近尾声,问题大部分已解决,小巷面貌大为改观,两侧的老旧小区同步出新,居民们的居住和出行环境有了较大提升。买菜回家经过市级文保单位兴隆桥的小巷居民陈晓说:“我在这里居住已经超过50年,这次整改后最大的变化是混乱消失了,一切变得有序了,小巷又有了‘记得住乡愁’的味道。”

  背街小巷治理是微缩版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关乎每个百姓的民生工程。“红黑榜”促使区、街道、社区真抓实干,着力解决“小巷病”。据统计,2021年市区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治理共投入8.7亿元,4个区投资上亿元。作为全市背街小巷数量最多、问题最多的梁溪区,各级投入多达2.5亿元,使背街小巷治理工作做到了数量与质量双轨提升,让贯通城市肌体的“毛细血管”变得洁美、畅通。

  有些黑榜项目的“脱黑”不在于硬件设施的改变,而是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措施。今年第一期“红黑榜”中,滨湖区河埒街道太康新村上了垃圾分类黑榜。街道、社区和物业针对薄弱环节建章立制,如今在各单元宣传栏都有垃圾分类的海报,引导员每天都会指导居民定时定点正确投放垃圾,并对长期正确分类投放的居民予以额外奖励,对于屡教不改、拒不分类的居民,保留记录与证据后上报执法部门,申请处罚。半年以后,太康新村东区登上了第三期红榜,成为今年首个从黑榜到红榜的项目。

  “红黑榜”的类别并非一成不变,从今年第三期开始,考核内容又新增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开放式公园(游园)、住宅小区管理两类。在市城管委11月组织的“四不两直”检查中,景区停车场管理问题浮出水面,因此将从今年第四期起纳入停车管理类的考核中。古运河清名桥、蠡湖等景区闻风而动,彻底整治停车场内外环境卫生,设置分类垃圾桶,为场地重新铺摊沥青路面,落实保安和保洁管理,并对岗亭和门头换新,景区停车场内部及周边整体面貌得到了极大提升。“景区停车场不仅是景区的脸面,也反映出城市的形象,我们不仅要上红榜,还要争第一。”

  点评

  用好“红与黑”,

  创造高品质城市环境

  背街小巷、公厕保洁、停车秩序、人居环境、河湖治理、生态环境、工地管理、工程运输、餐饮排污……今年,在城市管理的各个领域都有一把隐形的“利剑”——“红黑榜”。

  “红黑榜”评选是在城市管理领域建立无锡标准、优化管理机制的有益尝试。每一次榜单发布后,红榜效应明显。从复核情况看,绝大部分上榜单位能保持“红榜效应”,带动了全市城市环境面貌的提升。

  而黑榜的震慑作用更为明显。每次黑榜一亮相,相关责任主体都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整改。一些责任主体还举一反三,主动检视所在区域其他点位是否存在同类问题,带动了区域整体环境面貌的提升,群众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

  今年,城市精细化管理“红黑榜”出现过红榜偶有空缺、黑榜次次满员的现象,这说明我们在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过程中,仍需要利用好“红黑榜”监督“利剑”,通过正向激励与公开批评相结合,将城市管理各个口子的重点、难点、痛点精准“画像”,一次次放榜,一轮轮整改,久久为功创造高品质城市环境。

  新的一年,城市管理各领域要更多从居民实际需要和切身感受出发,丰富“红黑榜”考评方式和测评视角,更加关注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努力探索符合发展规律、切合本地实际的精细化管理新路子,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卢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