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科创周刊

2021年度无锡“十大科创热词”网络投票开启

期待您的积极参与

  无锡市科学技术局与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共同开展的2021年度无锡“十大科创热词”评选征集以来,得到了全市各地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高校院所的热烈回应。截至目前,主办方在创新空间、创新平台、创新协同和创新力量等方面共征集到30余个热词,每一个热词,都是一次年度科技创新精彩时刻的回眸。本期从公开征集的科创热词中初步选出15个,将通过无锡日报官微、无锡科技官微和无锡观察等平台进行投票,期待您的热情参与。

  科技立法

  新闻事件:12月16日,无锡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无锡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将于2022年2月1日正式实施。该条例是全省首部科技创新立法,以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主体与人才、创新载体、知识产权、科技金融、创新生态等为重点,系统构建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条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要求,把准时代脉搏,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积极顺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对我市科技创新促进工作进行谋篇布局。

  推荐理由:把科技创新写进法规,此举在全国地级市中属于领先。条例将成为未来无锡科技创新工作的总纲,切实为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科创飞地

  新闻事件: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各板块纷纷在多个创新资源聚集地区布局“科创飞地”。10月,无锡在深圳种下9大“科创飞地”,探索了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本地的逆向创新模式,成为城市吸引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的又一创举。通过建设“科创飞地”,创新要素在跨区域流动中孕育发展新机,将实现区域合作常态化、招才引智全球化、产业对接全方位、项目培育精准化。

  推荐理由: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产业溢出类的飞地模式,将科技创新的前端触角贴近科创资源丰沛的地区,实施就地孵化——“科创飞地”模式的出现,是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政府部门一次主动的制度创新。通过实现深层次产业协同、区域协同,将加快促进无锡向长三角世界级科技创新城市群中心城市迈进。

  科创城

  新闻事件: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为引领,发挥区域各自特点及优势,目前我市正协同推进梁溪科技城、霞客湾科学城、宛山湖科技城等一批科技新城建设,推动各类创新要素串点成线、联结成片,形成“一带多点”的全域创新发展格局。这些火热启动的科创空间,正在成为无锡创新资源的集聚地,打造未来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推荐理由:无锡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将太湖湾科创带打造成为长三角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特”产业重要承载区。这些科技城、科学城等科创功能区被赋予了集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要素集散地、创新成果转化地于一体的高品质科创空间的全新功能,将让无锡的城市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迈进,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的提升跨越。

  院士小镇

  新闻事件:10月19日,由无锡市和惠山区打造的院士科创平台——无锡院士小镇在无锡惠山区阳山镇正式启用。提供诗意的桃源乡居生活空间、举办太湖湾院士论坛、向院士团队发布揭榜挂帅重点攻关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无锡院士小镇,在功能上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定位上被倾注了更高的期待,为无锡科产才城深度对接、迈向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搭建起一座新桥梁。

  推荐理由:从上世纪90年代无锡探索与院士开展柔性合作,到创新打造“一镇一院一产业”引智模式、布局形成“院士经济”,再到如今院士小镇的落成,无锡与院士的牵手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依托 “院士经济模式”深厚基础,院士小镇将作为纽带,进一步发挥院士对人才虹吸效应和对产业集聚效应,无锡借智发展的内生动力将更加澎湃。

  “太湖杯”大赛

  新闻事件:2021“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在全国12个城市举办了分赛,共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278个项目报名参赛,数量较去年增长197%,其中,国际人才项目718个,较去年增长35%;硕士以上人才比例达68%以上、博士以上人才占比超30%,人才团队毕业院校覆盖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清华大学等多个全球顶级高校。本届大赛共有93个参赛项目达成落地意向,其中54个参赛团队在锡注册成立企业。54个项目参加第九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暨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苏赛,共获得了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获奖数量同比增长50%,位居全省第三。

  推荐理由:聚焦太湖湾科创带“主阵地”,通过全面升级赛制和招才爱才政策,大赛点燃了人才驱动“主引擎”,唱响了“创无止境、新有灵锡”主旋律,发出了招才引智最强音。参赛企业、团队带来的硬核技术、高端人才将进一步筑强无锡优势产业集群,推动无锡科产城人融合发展。

  揭榜挂帅

  新闻事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无锡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成为无锡打出的又一张“太湖科创牌”。今年9月,我市发布2021年度科技创新创业资金(“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指南,16个科技攻关重点项目以“揭榜挂帅”的形式进行技术攻关。这些重点项目来自前期面向企业广泛征集到的400余个“卡脖子”技术需求,单个项目最高可获得研发投入30%、不超过500万元的资金支持。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发布了首批5个“揭榜挂帅”项目,直指我国深海技术科学前瞻性、战略性研究。

  推荐理由:“挂榜”项目显示出对尖端技术的极致追求并且引导激励企业攀登技术更高峰。“科技悬赏”亮相的背后,是坚定的无锡决心:千方百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建立一套选贤任能、让能者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未来大会

  新闻事件:4月21日-23日,无锡市召开2021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包括1场主旨论坛,投融资、创新医药、智慧医疗3个主题会议以及10多场生态圈会议。大会聚焦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发展新趋势和产业政策新导向,加强资本与技术、产业的交流对话。大会期间累计签约项目38个,为无锡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推荐理由:与其他医药大会不同,此次会议的关键词是资本和生态圈,这两个关键词正与无锡的产业培育思路相关。大会将引导未来一段时期生命健康创新领域的发展和投资风向,也将为无锡生命健康产业深化交流合作、推动开放共享、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指明方向,提供强大的能量场。

  重大创新平台

  新闻事件: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为今年全省唯一立项的省实验室,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已成立由海洋领域18位院士和8位专家组成的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发布8项阶段性重大成果,目前正全力争创国家实验室,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展现无锡实力的“硬核力量”。

  11月28日,江阴举行共建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签约仪式。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将与江阴市共同建设该创新中心,助力我市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加快“科创江阴”建设。

  推荐理由:黄金湖岸线,建功深海底。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是中国船舶集团、江苏省和无锡市深入贯彻落实建设海洋强国重大部署,瞄准国家深远海前沿领域布局,承接国家深远海前沿领域重大战略任务,联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共同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对保障我国深海战略新疆域的核心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江阴,既是省产研院促进太阳能光伏技术革新的一次再出发,也为江阴新能源技术和产业拓宽了新的发展赛道。

  科技大奖

  新闻事件:在11月3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无锡高校院所和企业共获得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10项,获奖数量再次保持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方阵。11月19日,在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之江实验室、清华大学、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研发的神威量子模拟器,摘得2021年度ACM“戈登·贝尔”奖,展现了中国超算实力,并为量子计算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戈登·贝尔”奖是全球超算领域的最高奖项,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已第三次获“戈登·贝尔”奖。

  推荐理由:从无锡获得的科技重大奖项中,可以感受到城市创新的磅礴动能。无锡入围的这些科技项目,有的解决了世界性难题,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它们将颠覆和超越进行到底,改变着国计民生,也彰显着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链条协同创新等鲜明的城市特色,更激发了无锡争第一、创唯一的激情和动力。

  未来技术学院

  新闻事件:在2021太湖人才峰会开幕式上,无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家高校未来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加上此前在深圳签订合作协议的华南理工大学和已启动签约程序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锡成为与全国首批全部12家设立未来技术学院高校全面开展合作的城市。合作主要围绕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创新基金、学生实习实践无锡基地等内容开展。高校未来技术学院旨在瞄准未来10至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着力培养技术创新领军人才。

  推荐理由:无锡校地合作有坚实的基础,但与全国首批未来技术学院的全面合作更是在同级别城市开创了先河。通过这招先手棋,无锡率先向未来要人才、用“未来人才”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催动无锡新一轮新生新兴产业的形成。

  创新共同体

  新闻事件:5月27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安徽省宣城市等“两区六市”在无锡签约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10月14日,无锡—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上,无锡与港澳地区高校签署了首个市校合作协议,17个合作项目签约落地,开启了无锡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的新篇章。会上还发布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无锡)试验区,无锡在深圳的9大科技平台进行了揭牌。

  推荐理由:从去年到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和数字明星城市杭州相继进行科技合作、数字经济交流合作,再到今年从市域战略上升到长三角区域战略的环太湖科技创新圈的签约,以及赴“创新之都”深圳开展经贸科技交流合作,可以看出无锡对创新高地、创新前沿的重视,科创朋友圈不断扩大。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协同创新成为无锡抢抓重大机遇、在新的起点上奋起“争先进位”的重要举措。

  天使基金

  新闻事件:9月15日,《无锡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组建15亿元的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的联合运作模式,主要投向我市重点支持和鼓励的集成电路、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新”。同时,以“锡科贷”“苏科贷”为主渠道,我市与15家银行签订“苏科贷”业务合作分协议,预计全年发放科技风险补偿贷款突破80亿元,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保障支持。

  推荐理由:我市在天使基金运作过程中一直未出台相关管理文件, 《办法》的出台从建章立制着手,在规范管理运作的同时,切实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加快提升服务能力和资金规模,做大做强国资创投“第一天使”,将构建起更加高效有序、持续增长的投资生态圈,为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进一步蓄能。

  科创板

  新闻事件:从2018年中央决定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到今年11月15日以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为定位的北交所的正式开市,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板块日益丰富。截至目前,无锡已有祥生医疗、卓易信息、华润微电子、奥特维科技、德林海环保、芯朋微电子、航亚科技、力芯微电子、迪哲医药、中科微至10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数量位列全国第八。此前这10家企业均获得无锡市级科技经费立项支持。

  推荐理由:上市企业科技之光闪耀,在一些细分产业也有着独特优势,是无锡在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上持续发力的结果。通过打造万马奔腾的企业成长“大草原”,我市储备了一支强有力的上市军团。从无锡上市企业军团来看,普遍特点就是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研发投入和科研人员数量较高,这有利于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借此走向资本市场。

  科技抗疫

  新闻事件:疫情防控中,无锡科技企业再次展示了“硬核”战斗力。卡尤迪、科智达、奇天基因、天瑞诊断、三联生物、申瑞生物等一批企业研发生产的新冠病毒检测相关产品,从取样拭子、采样管等检测耗材到快速检测试剂盒,从核酸分子诊断设备、全自动分杯系统到快速检测方舱、移动检测车等,我市已经具备新冠病毒检测全链条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12月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批准腾盛华创医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BRII-196)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BRII-198)注册申请,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这支新冠治疗药物由无锡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药明生物生产制造。

  推荐理由:无锡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很短时间内,完成产品研发、制造、上市等一系列动作,让人看到这些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脚步,以及生物医药产业的广阔未来。科技抗疫企业方阵不断壮大的背后,是多年来无锡全力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无锡不断壮大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为科技抗疫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技惠民

  新闻事件:4月,第一个以无锡名字命名的水稻新品种“锡稻1号”正式通过审定,这是无锡市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无锡浙大生物农业研究中心10周年的最新成果。致力于无锡生物种业科技进步,10年来中心研发成果获得多件授权发明专利,目前省级审定水稻新品种1个、国家审定水稻新品种4个,结束了无锡没有自有水稻品种的历史。

  推荐理由:无锡浙大生物农业研究中心潜心10年投身科技攻关,在生物技术的创新和水稻品种的研发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牵头组建省级创新联盟,积极争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无锡落地,对无锡市乃至江苏省的水稻育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