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服务困境儿童5400余人次

“关爱之家”播下爱心种子

  2021年共开展活动600余次,服务困境儿童约5400余人次。记者日前获悉,市民政局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打造的8个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儿童关爱之家,通过专业的社会组织运营,贴心服务周边困境儿童。

  孤儿得到“爱心父母”陪伴

  情感陪伴是孤儿和事实孤儿的共同需求。“特别是偏远乡镇的农村孩子,他们结交朋友、参加各类活动的机会很少。”社工赵怡韵说,“为了填补孩子们的情感缺失,招募志愿‘爱心父母’成为服务方向。”

  “我们会通过前期一到两个月观察孩子是否需要情感陪伴,征得孩子的同意,再招募‘爱心父母’,与适合的孩子结对。”赵怡韵说,“‘爱心父母’会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共度一个生日、互相写一封信,共同外出参加活动……”

  小蕊(化名)的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失踪,和躺在轮椅上的外婆一起生活。社工在沟通过程中感到小蕊内向敏感,非常缺乏安全感。而小蕊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她特别羡慕别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为他们过生日,自己一直是一个人度过。“爱心父母”为小蕊办了一场热闹的10周岁生日派对,满足了小蕊的愿望。

  为重残儿童链接康复资源

  困境儿童既包括重残、重病等陷入生理性困境的儿童,也包括孤儿等社会性困境的儿童。如何为他们提供贴心服务?

  “在我们现实服务过程中,重残儿童占较大比例。”社工沈芳说,其中少数孩子康复治疗较早,可以在普通学校进行融合教育,但多数困境儿童由老人隔代抚养,监护人康复治疗的知识和资源很少。“通常我们会根据孩子的情况,联系适合的康复机构、康复学校,同时帮助孩子的家庭尽可能享受相关的保障和救助。”沈芳此前服务过的孩子小方(化名),由于智力残疾,无法适应普通学校,家长希望能对接较为正规的特殊教育资源。经过沈芳和同事的努力,去年9月小方已顺利入读锡山区特殊教育学校。

  服务重残儿童也会遇到困难。沈芳遇到过一些年龄较大的重残儿童,生活无法自理,也无法与人交流,“10岁以上再康复治疗,就很难收效。我们和一些特殊学校校长交流过,送教上门服务也较难开展,如何为这类孩子服务,需要多方思考和探索。”

  “爱心种子”在孩子心中萌芽

  在锡北镇儿童关爱之家,儿童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图书室、体育活动区域等功能设施齐全,能够满足孩子们多样化的文体活动需求。该儿童关爱之家通过“向日葵计划”,开展红色游戏体验、未成年人保护案例讲解、公益图书漂流等活动。在“向日葵计划”中,线下团队活动和上门个案服务相辅相成,孩子性格中的一些特点在集体环境中更能观察到。沈芳举例:“我之前服务的男孩鹏鹏(化名),上门家访时特别乖巧,后来参加一次活动时,发现鹏鹏不仅调皮,甚至还有对其他小朋友不友好的举动。”社工们通过给鹏鹏定制奖惩小游戏,鼓励他和同龄孩子多沟通,逐步改变了鹏鹏的不友好行为。

  儿童关爱之家不仅给困境儿童送去了服务,也在一些孩子心田里播下了“爱心种子”。丁小助(化名)曾是“向日葵计划”帮助过的一名困境儿童,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白衣天使”的职业,成为一名护士,并在2020年2月报名成为无锡援鄂医疗队的一员。“会有服务过的孩子说,我长大了也要去做志愿者,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沈芳觉得,这就是关爱困境儿童的意义所在。

  (殷星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