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剑秋
1993年,作家黄亦波的《爬天都峰》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二十多年了,如今仍编在册。近年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别为黄老师出了作品集,书名都取《爬天都峰》。
近日,黄老师给我寄来一本长江文艺版的新书。“好书不厌百回读。”重读这篇经典课文,我想起当年听课时的情景。老师带学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用“登天都峰”做题目而是用“爬天都峰”呢?讨论的结果是:用“爬”更能表现天都峰的高耸陡峭以及登山的艰难,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当时对这个结果,老师、学生,还有我们这些听课者都很满意。
这回,我又读了本书前面特级教师黄吉鸿老师的导读文章,第一句话就是:“黄亦波先生的作品,多为儿童而作,是用‘童言童语’来写的。”我的心一动。“登山”是成人的语言,而“童言童语”,多说“爬山”。进一步想,作者为什么用‘童言童语’来写呢?还是黄吉鸿老师说得好:“他是在‘为儿童而作’呀!”再进一步想,作者有没有这样想过,我是在“为儿童而作”,因而要用“童言童语”呢?我猜不会。也许,黄老师根本用不着多斟酌“为了啥啥我得怎样写”,而一落笔就是“爬天都峰”。
因为,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对孩子们的爱,已经融化在灵魂和血液中,发乎本心,出乎童语,自然而然就落实在了他的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