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科创周刊

解读《无锡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向创新要动力高起点构建科技强市四梁八柱

  □本报记者 朱洁

  到202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全社会研究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4%,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万家……

  经过一年多调查研究和编制论证,《无锡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日前正式发布,一连串实在的“硬数字”、一张张清晰的新蓝图,吹响了无锡科技创新征途的新号角。科技规划是做好科技工作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的重要抓手,这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无锡在科技领域的又一个全新五年规划,也是指导今后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无锡科技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无锡而言意义重大。围绕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总体目标和“一带牵引、两翼支撑、三城联动、多点协同”发展布局,无锡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争做全国科技创新排头兵注入强大源动力。近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新形势下新启程,五大举措担当起“无锡使命”

  无锡创新,有目共睹。多年来,无锡持之以恒聚焦科技创新,形成了充满活力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支撑的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具备了全面融入全球创新大格局的基础与能力。不过,无锡科技创新也面临着基础研究相对偏弱、“卡脖子”技术难题突出、创新人才集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机制尚不健全等一系列较为明显的内生性问题。

  进入“十四五”,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市科技局调研员庞锋华表示,当前大国博弈“科技制高点”呈愈演愈烈之势,加上受疫情因素影响,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面临较大障碍。这给无锡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科技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编制好《无锡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据悉,自2020年4月,我市就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市科技局成立了规划编制组,对板块、科研院所、企业、相关部门多次征求意见、深入调研。去年9月完稿,10月评审稿形成,经专家论证最终形成了该《规划》。

  站在新起点,无锡该如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塑造以创新为核心的系统性竞争优势?《规划》提出,无锡要始终坚持创新在全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锚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程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支撑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中坚力量。

  同时,《规划》从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坚持“四个面向”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力、壮大创新主体积蓄创新型产业新动能、集聚创新资源构建开放融合创新格局、完善创新生态推进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高起点构建起科技强市“四梁八柱”。

  高度契合国家战略,优化全域协同创新空间布局

  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是无锡开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头号工程”。站在答好区域创新高地“时代考题”的视角看,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是无锡落实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协同环太湖区域加快迈向世界有影响力的创新高地的使命所在;站在答好无锡自身发展“命题”的视角看,太湖湾科创带是动力支撑,把策源驱动所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支撑经济建设强大动能的主动选择。为此,《规划》以建设国家级新区,打造新发展理念实践示范区为目标,提出“一带牵引、两翼支撑、三城联动、多点协同”的多层次空间格局,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促进并努力实现创新水平由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跨越,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中贡献“无锡力量”。

  “一带牵引”即全力建设以太湖新城为核心的太湖湾科创带,打造科技创新的“中枢”“内核”,强化新吴区、滨湖区联动发展。

  “两翼支撑”即依托长江经济带、面向太湖湾科创带、深度融入长三角,加快布局锡澄、锡宜创新轴,进一步突出江阴、宜兴“两翼”在全域创新中的战略支撑地位。

  “三城联动”即发挥梁溪、惠山、锡山“三城”创新优势,加快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的融合贯通,推动构建创新特色鲜明、功能优势互补、创新资源共享的创新联动格局。

  “多点协同”即推动全域范围内的重点建设高校、重要科研院所、重大创新平台等发挥特色,在专业化、特色化的创新轨道上组群式聚集创新资源,夯实全域创新版图的重要支点。

  城市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身处长三角重要区域位置的无锡正积极探索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的路径。去年5月,无锡市与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苏州市、常州市、湖州市、嘉兴市、宣城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达成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的共识。“这与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的总体思路及空间格局高度契合。”庞锋华表示,全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建设,有利于无锡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创新,为加速推动无锡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供更高能级的合作平台。

  有所为有所不为,敲定重点技术攻关方向

  关键核心技术怎么攻关?方向选择是科技攻关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卡脖子技术很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庞锋华表示,《规划》明确了我市重点领域技术攻关方向,既要补上技术短板,提出科学方法、科学答案,争取自主技术优势;也要建立技术长板,为未来产业蓄能。

  《规划》提出,将重点围绕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优势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工业等重点技术,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深海装备技术等未来技术,社会治理、卫生健康等公共与民生技术领域,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难点痛点,组织实施“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性、战略性技术,催生一批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科技前沿成果。

  2020年9月举行的科学家座谈会提出了科技创新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部署,既体现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又凸显领跑思维,进一步标定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规划》在技术攻关方向选择上同样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我市科技创新和研发的精准布局。通过抓住关键点和突破口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无锡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明确主攻方向的同时,《规划》还着力突出了“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标志,而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庞锋华说,《规划》的一大主攻方向就是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根据《规划》,到2025年,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突破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作用的核心技术,成为我国重要的自主创新策源地,同时《规划》把这一目标细化为若干重点指标。比如,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20件以上,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这些指标与举措均瞄准了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规划》的“强基”意味更浓了。

  指明创新新路径,构建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创新体系

  完善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强产业链、科技链、人才链、资本链的紧密对接,多层次、高水平地嵌入国际创新体系,是无锡“十四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庞锋华表示,《规划》形成了新时期无锡的创新路径,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多“无锡元素”。

  如何保持增长势头、积蓄发展后劲?顶层设计清晰而坚定: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分层服务、分类扶持,努力培育一批“小巨人”“独角兽”“隐形冠军”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型企业梯队,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万家。累计新增“雏鹰”“瞪羚”以及“准独角兽”入库企业分别达到4000家、1500家和200家,力争科创板上市企业30家。

  如何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力?市科技部门给出掷地有声的回答: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创新平台上取得突破,聚集一批高质量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到2025年,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达50个,新型研发机构60家,国家与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数量达180家。同时将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完善覆盖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并购重组等全生命周期、具有无锡特色的风投创投基金体系。

  如何让更多“千里马”在现代化新征程中竞相奔腾?《规划》提出要聚焦前沿领域,造就一批具有独特自主创新能力、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发展高地。到202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0万人以上,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18万人、120万人、55万人以上。

  通过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无锡将着力培育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0%,千亿级产业集群数量达到10个。

  创新生态最优化,推进创新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当前的无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勇于担当的无锡正奋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营造浓厚创新氛围。“我们要搭建一个创新生态最优的大舞台,让各类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得到充分施展的机会,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并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庞锋华说。

  围绕发展愿景,《规划》进一步强调了科创生态。构建更加高效、开放、有活力的创新生态,需要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形成现代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十四五”期间,无锡将在提升科技金融发展层级、打造知识产权高地、营造创新社会环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全面提升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如建立地方性法规和落实政策协调推进的良性机制,敢闯敢试的无锡出台的全省首部科技创新立法——《无锡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即将于2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科技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分担风险,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构建大保护格局,建立多主体统筹协调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一系列改革的推进,无锡将努力打造洋溢科学精神,澎湃创新梦想的智慧之城、创造之城、机遇之城、理想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