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创新引擎,创新发展都是开发区的永恒使命与发展事业的不竭动力。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开发区创新发展依然是关键抓手。
围绕各自主导优势产业,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开发区要继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强创新要素有机整合,加快集聚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载体平台,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创新策源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从传统产业园区向现代科技型园区转变,构建更具国际竞争优势的增长极。
无锡空港经开区
全力打造“三新”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无锡空港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硕放街道党工委书记陈伟良说,无锡空港经济开发区将围绕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目标,对标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全力以赴提升核心承载力、创新策源力和城市吸引力,建设成为长三角枢纽“新核心”、对外开放“新门户”、产城融合“新高地”。
以提升经济密度和产业能级为出发点,空港经开区将全力支撑航空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技等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服务型综保区、国际邮件互换局、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平台,放大航空物流的虹吸效应,形成具有鲜明临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生态。确保2022年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增幅20%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60%以上。同时,充分发挥苏南硕放国际机场长三角枢纽机场的辐射效应和高新区新兴产业的集聚优势,建成创新要素汇聚、高端人才云集、城市品质跃升的空港新城。2022年全面启动空港新城“创新型国际社区”建设,形成集高端商贸、国际会展、科技研发、绿色康养住宅、优质教育和高端医疗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新形象。(杨明洁)
蠡园开发区
着力打造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主引擎
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蠡园开发区已经形成了以集成电路、高端服务、智能制造和金融创投等四大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构建起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创意设计产业园、湖景未来技术科技园等为代表的“产城融合布局”。当前,四大优势产业集群正日益朝百亿级、数百亿级规模迅速迈进。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到2023年、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领域企业将分别达220家和260家,年产值规模分别达100亿元和160亿元。
滨湖区区委常委、蠡园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路新表示,近年来,蠡园开发区通过转型升级夯实了高质量发展基础,但先发优势不代表持续领先,尤其是与昆山花桥等先进开发区相比,仍然存在创新培育成效不足、特色活动声势不足、科创平台作用发挥不足等诸多短板,未来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思“破题”之策,寻“解题”之法,行“答题”之道,以破竹之势推动优势产业、总部经济企业等三大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在提升优势产业集群上,力促集成电路与电子信息产业扩链成圈、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产业扩能提效、高端服务与金融创投产业扩展融合,推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高端服务、金融创投四个优势重点产业尽快达超百亿规模。总部经济集群坚持新总部企业引进和存量企业培育两手并重,加大力度引进拥有国际前沿技术、国内领先的总部企业。上市企业集群,按照“上市途径+产业领域”等两个“全覆盖”,持续扩容资本市场“蠡园板块”。(邵旭根)
江阴—靖江工业园区
建设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
作为全国首个跨江、跨行政区的联动开发园区,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有着先行先试的融合发展优势、襟江近海的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资源的南北互补优势。江阴市副市长、园区党委书记翟菁表示,园区将坚持产业共进、设施共建、民生共享、生态共美发展理念,立足两地发展增长极、先进制造集聚地、跨江融合桥头堡、联动协作示范区发展定位,拿出不服输、不认输的拼劲,提振当标杆、做示范的勇气,全力以赴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争试点,不断刷出好纪录、创出高水平。
面对产业结构偏重、创新能力偏弱、发展贡献不足等发展短板,园区将进一步对标先进园区,强化比学赶超、争先进位,重点以工业园、生态园、新港区、新城区功能为核心抓好规划设计,以车船及配件、金属新材料、机械装备、高精钢构、新能源和港口物流“5+1”产业为主导做强产业支撑,以无锡太湖湾科创带、江阴霞客湾科学城建设为机遇加快创新步伐,以跨国企业、重点央企、知名民企为目标强攻重大项目,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助力企业发展,“澄”信招商、“靖”心服务,加快打造六大百亿产业和千亿园区,奋力建设联动开发做示范、融合发展做标杆的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唐芸芸)
宜兴陶瓷产业园
在更大范围寻求高质高效交流合作
进入新时代,危机中蕴藏着巨大的新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区域深度融合、一体发展的大潮奔涌而来。谁能够抓住机遇、主动融入,谁就能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宜兴市丁蜀镇党委书记、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钱靖表示,园区需要以国际化的视野、开放式的态度,在更大范围内寻求更加高质高效的交流合作。
未来,陶瓷产业园将以陶瓷耐材为主的非金属新材料为科技创新突破口,立足打造“国内一流陶瓷产业高地、工业陶瓷最新科技成果策源地、全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的战略定位,将“对接大上海、融入沪宁杭”作为中长期产业合作发展的主导方向。紧密结合丁蜀正日益成势的通用航空、文旅康养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拓宽发展领域,推动园区加快向科技型、生态型、开放型方向转型提升,争取一批国家重大技术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落户,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互促的政策体系,聚力特色陶瓷产业的链条延伸、先进制造产业的集群打造,推动陶瓷产业园区对标国家级园区实现提质扩容增效。(蒋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