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陈肯:用影像讲述家国情怀

  随着《山河岁月》《北斗》《长江之歌》等一系列聚焦中华文明、历史、科技、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纪录片先后在央视平台播出,陈肯这位从业二十多年的无锡籍纪录片摄影指导不断获得业内关注和观众喜爱。

  胸中有丘壑 眼底存山河

  在去年12月举行的第27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上,陈肯及其带领的央视摄影团队凭借纪录片《长江之歌》斩获最佳摄影奖。正如颁奖词所述:“用车轮照亮大地,以激情行走江湖。一部《长江之歌》,数载风雨兼程。”为拍摄这部仅6集的纪录片,陈肯团队历时5年,从三江源开始,沿着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嘉陵江、岷江等长江干支流进行大规模拍摄,从历史、人文、扶贫、生态保护与修复等角度进行全景式记录,展现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5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摄制组多次深入高海拔的三江源地区进行拍摄,期间不仅要面对很多生理极限和险恶环境的挑战,有时还会经历惊心动魄的险情。他们曾在金沙江流域遭遇突如其来的大面积山体滑坡,坍塌的山体很快形成巨大的堰塞湖,摄制组一边请示汇报,一边徒步近40公里抢先进入现场,将这些珍贵而惊险的画面完整地呈现在纪录片中。

  怀着纪录片创作者特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陈肯在纪录片拍摄中非常注重捕捉具有感染力的瞬间,通过熟练运用不同形式的镜头语言,构建起多样的、诗意的影像时空,营造强烈的情绪氛围,让观众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体会到影像美学带来的感染力。

  放牧光线 收获光影

  以“工影禅心、执志若金”为座右铭,陈肯把拍摄看作“生命的跋涉”,在经年累月的行走中,用无数个镜头记录下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伟大事件和人物,展示祖国山河的壮美、日新月异的变化。

  作为一种影视艺术,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以历史、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通过艺术加工与表达,展现国家、民族、宗教、科技、自然、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的真实面貌,揭示真理和本质,传递知识和成果,让观众受到启迪。

  陈肯深知,摄影师所创作的画面会直接影响到纪录片最终呈现的整体艺术效果和传播效能,所以每次开拍前都会开展各种调研和测试,并撰写摄影阐述。

  和图片摄影不同,影视摄影是运动的、连续的,这中间不同景别镜头的组接会产生不同的含义,更像是用一帧帧画面在写作,镜头呈现出来的心理暗示、节奏韵律等都会影响最终的观感。陈肯觉得自己就是用画面来表达内容和情感的创作者,在力求准确还原影像的同时,特别注重影片总体影像基调的确定、气氛的营造、不同景别画面的构成和衔接。他要做的,就是用最直指人心的影像方式,把纪录片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核传递给观众。

  躬耕影像 传递家国情怀

  在陈肯看来,纪录片不仅是记录当下,更要发掘历史,发现的同时也是传承,当下记录的影像就是将来国家和民族的文献、相册和印记。

  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建党百年宣传报道的又一精品力作,任总摄影的陈肯带领团队,用宏阔深邃的画面、鲜活流畅的镜头语言,讲述了100个充满人性光辉的故事,全面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成功密码”。

  作为《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总摄影师,陈肯首次站在“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四个维度,带领五支摄影团队跨越整个新疆地区,以重大考古成果为载体,通过大量历史事实和珍贵文物,完整梳理了新疆地区在中华文明大视野下的历史脉络,在精美的视听影像中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之间的血脉相连。此片在境内外总浏览量超4.32亿次,影响力广泛。

  在一次分享活动中,他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温美清纯、风和日丽的‘家国梦’,心中也永远‘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家国情怀早已嵌入他的艺术灵魂,成为其创作生涯的注脚。

  (一心)

  人物简介

  陈肯,1977年生于无锡,纪录片摄影指导,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ASC)大师班首届大中国区学员。江苏省第十次文代会代表,无锡市电影电视家协会理事,无锡市航拍协会副会长,CMG特约摄影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