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宅基地使用权转让、点状供地破解用地瓶颈

农村产权交易激活“沉睡的资本”

  本报讯 近日,在锡山区严家桥村界州自然村,2户农民去年流转了宅基地使用权,原先陈旧的农房正被改建成民宿。这样,镇村共同推进的“界州茶室”农文旅项目业态更丰富,15亩集体土地租金与去年同比增加60%以上。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去年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交总金额同比增24.16%,其中,宅基地使用权转让、点状供地等用地新方式正逐渐成为发展新动力。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擘画建设“五百里最江南”的五园五区六带,一批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接连出现。然而,诸多村集体和农企遇到共同的问题:地从哪里来?

  “开展乡村生态观光、文化教育、休闲养生等活动,需要供吃、住及展示、停车等配套设施,必须在耕地红线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下,寻找新的用地出路。”严家桥村副书记冯春说。

  结合老旧厂房、店铺,积极推动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不少村庄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先手棋。冯春介绍,经村集体担保,2户农民将宅基地20年使用权流转给项目公司改建成民宿,获租金20万元,20年后可收回使用权,也可继续流转,激活了“沉睡的资本”——农村集体用地,保障了农民权益,推进了项目持续稳定运行。同样的现象在东港镇山联村、西渚镇白塔村等不少乡村纷纷上演。

  但对整村式推进、投资和建设量大的项目而言,这样的方式仍解不了渴。滨湖区马山街道阖闾社区,要在1300多亩农用地、建设用地上推进乡创项目,配套设施既要符合乡村原有风貌,又要与景观相呼应,一般较小且分散。如按传统的成片用地的供给方式,会造成较大土地浪费,且成本较高。

  去年,全市首个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点状供地”项目落地阖闾,企业通过招拍挂出让方式取得10块“零星散落”土地计113亩。业内人士认为,“点状供地”可谓是为乡村旅游量身打造,完美契合了乡创文旅综合体对于聚落景观、自然景观、农业景观、乡土文化自然一体、和谐共生“小而美”的设计理念,同时有效平衡投资、破解用地瓶颈,更消除了以往通过租赁民房可能面临农户毁约、抵押融资困难等弊端,确保项目持续推进。

  市农口条线人士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将更大力度推进农村土地盘活,让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零散建设用地等“沉睡的资本”焕发新的生机,从而更好地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乡村环境面貌。

  (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