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保健周刊

祖传筷筒

  □朱斌培

  说到筷筒,几乎家家都有,且品种和形状各不相同,有塑料的、不锈钢的、竹编的等等。而我家有只祖传的石质筷筒。

  这只灰不溜秋的石质筷筒是从我老父亲手中传下来的。老父亲已走半个多世纪了。那是在他60岁那年的除夕晚上,一家人团聚,他摆上一桌子菜肴,准备招呼大家吃年夜饭。他乐呵呵地叫我从厨房间取筷子。当我从筷筒里抓筷子时,才注意到了那只别致的筷筒,询问起它的来历。于是,老父亲就讲起了它的故事。

  我的故乡是个水乡古村,它坐落在茫茫的滆湖边上,湖边有一个小港口,港口两边各有一个高高的土墩。由此,村民就叫“双墩港”村。村子又分“前双墩”和“后双墩”。祖父年轻时曾与几个村里的青壮年,在两个高高的土墩上取土挖洞,筑起了烧制砖瓦的土窑子。他带领大家利用农闲,在土墩下的低洼地里翻地拌泥,用简单的工具打压出一块块土砖和一片片泥瓦片,待数万块砖瓦成坯晒干后再装进窑洞,点火烧制成成品的砖头、瓦片,用来砌房造屋。与此同时,还制作了一些筷筒之类的家庭用具。这只筷筒从启用至今,最少也有120多年了。从我参加工作至今,共搬了6次家,家里许多东西都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送人了,有的丢弃了,唯独这只筷筒仍保留着,因为它是家中的传家宝,是祖辈辛劳的见证。

  这只筷筒稍有些破损,但整体尚好。筷筒正面周围刻着斜格子条纹的花边,中间刻着一个“福”字,并用圆形花边围着。“福”字的下方左右分别刻着“上”和“天”两个阴文字。“福”字的正上方刻着一个“王”字。筒体的左右两侧,又用篆体各刻一个凹形“寿”字。据老父亲说,这只筷筒是他与叔叔分家时,爷爷特意分配给他的。因为那时他在村中的私塾学堂里读过两年半书,学习用功,什么“三字经”“百家姓”都能背得头头是道,并且能写上一手好的毛笔字。每年春节前,他都会给村上人写对联,平时还用小楷笔抄录诗经等等。爷爷分配给他也是对他努力学习的奖励吧!“福、寿”两字和“上天”一词,是请当时村中的私塾先生书写的,蕴含着对朱氏家门历代福寿康宁的期盼。

  随着岁月的流逝,筷筒看着越发古典雅致,让人赏心悦目。今天,我又将它洗刷干净,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作为朱氏家门的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