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与人民同向同行 听时代发展足音

青年文艺“锡军”这样破圈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无锡的文艺界,那一定是“破圈”。锡城的文艺界不断突破自身舒适圈,寻找改变的破圈;老一辈艺术家们在迭代、更新自己创作的同时,也在不断提携新人;年轻力量和新鲜面孔的不断出现,让锡城的文艺氛围多了更多的鲜活和灵动。

  人才兴,文艺兴;人才强,文艺强。瞄准文艺人才的培养,市文联不断强化中青年文艺家对重大和现实题材的创作意识,搭建高层次培训平台,实施名师带徒计划,开展“深入生活实际,书写美丽无锡”主题实践活动,主动融入无锡高质量发展大局,推出了一批展现无锡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的现实题材优秀作品,《无锡日报·太湖周刊》上也用“中青年文艺名家”专栏来宣传推介文艺名家中的青年力量。市文联人才培养工作为无锡文化高质量发展锻造了一支实力强劲的人才队伍,并摘得2021年全省文联工作创新奖。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新年伊始,提前思考创作,实施创作采访,将尊重艺术规律与加强艺术组织结合起来,为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供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引导和服务。时代赋予了文艺工作者伟大而艰巨的使命,文艺创作该如何向人民和社会敞开、精准地萃取、更好地书写?在最近举行的无锡中青年文艺家座谈会上,19位中青年文艺家代表相聚一堂,共话重大题材文艺创作心路,一起面向未来。

  ■ 做时代的记录者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彰显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一个个重大时间节点、重要历史事件,无锡文艺家都是“在场者”“记录者”,他们勇立时代潮头,描绘着波澜壮阔的精神图谱。“身为一名摄影人,究竟要拍什么?要把拍摄把握时代脉搏、体现生命精彩的作品始终作为主旨要义,真正做到主题有分量,传播有力量。”市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黄一清说,今年,他计划完成《无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这一主题的拍摄,为本地非遗项目保存一批高质量的影像。未来三年,他会围绕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开展主题创作,逐步完成科技人物肖像、科创产品改变生活、科创带发展进程等系列作品,用影像记录科技人才、科创事件以及科技赋能美好生活的步伐。文艺关照时代,时代指引创作。市美术馆副馆长赖辉给自己定下了今年的两大创作方向:一是在冬奥会的时间节点,用画笔诠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表现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形象;二是大运河主题,将选择代表性的运河节点城市来写生,并举办运河主题写生展,以“感受运河艺术风貌,领略画中运河内涵”为主题创作思想,从文化的维度解读运河时代价值。

  高质量描绘新时代,离不开对历史的深度反思。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李春艳认为,艺术创作中既要嵌入艺术家的真情实感,又要融入对历史题材的思考,尤其对于重大历史题材的“二度创作”仍具意义,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回望过去,并借助想象与重构,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作品嵌入新的时代内涵、融入丰富的民族精神。吴冠中艺术馆专职画家宗建成是名“90后”,在面对重大题材创作时,他倍感责任重大。对于主题创作,他有着深刻的理解,“主题创作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的,救亡图存、制度革命、社会改造、文化重构、国家建设这些时代主题,值得我们用画笔去记录。”作为中国纪录片界的一分子,市影视家协会理事陈肯始终以做新时代的记录者为使命,努力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留下真实鲜活、生动翔实的纪实影像,让纪录片成为新时代的一面镜子。

  ■ 做人民的艺术家

  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文艺工作者应筑牢的价值观,也是艺术创作敞开的方向。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何勇说,作为人民的书法家,书法创作要让人民群众喜欢,书法活动要深入人民中间,提升民众的参与度,让人民成为书法活动的主角,挖掘人民喜闻乐见的内容和题材,为他们创作。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郎丽巍爱画人物、擅画人物,也凭借着人物画在当今画坛脱颖而出。她说,她很幸运可以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来描绘人民、讴歌人民。近年来,她先后创作过抗疫英雄、医务人员、革命英雄以及身边的人。她与我国肺移植专家陈静瑜因艺术结缘。她应邀深入手术现场,目睹医疗团队的严谨与辛劳,感悟救死扶伤精神的伟大与壮阔。这是她“人生的一次难得的生命体验与精神洗礼”,更是一次与生命对话的艺术写生。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中国紫砂文化的从艺者和传承者,宜兴市顾脉亭苑紫砂艺术馆的顾婷致力于创作出精神能量足、文化内涵强、艺术价值高的艺术作品,为时代塑形,为民众发声。她希望“装一壶有温度的中国,说给世界听”。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董亚平努力谱写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故事。她认为,创作者不能只关注“技”,更要关注“技”背后的“道”,艺术创作要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同行,与人民同行,提升中国民间文艺的时代魅力。艺术要丰富人、引领人,艺术终究要为人民服务。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严春亚十分清楚这一点。她表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因此,艺术创作的目的应是通过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 做无锡的代言人

  艺术创作要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文艺工作者要做地方文化的传扬者和代言人。锡剧是国家级非遗,振兴锡剧时不我待。市青年戏剧家协会主席王子瑜提出,作为新时代的锡剧人,首先要“出戏”,根植无锡地域文化土壤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与进程,围绕大国重器、科技兴国、名人巨匠、社会正能量等题材,创作更多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锡剧剧目。其次要“出人”,要不遗余力地培养锡剧领军人物和生力军,推动锡剧艺术向纵深发展,努力擦亮这张城市名片。无锡有三千年建城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周宇的大型戏剧剧本《五纬当官》《望南国》《旗袍》等佳作都是取自于无锡本土题材的作品。周宇透露,接下来,她的创作将继续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拟推出倪云林等相关主题创作,把更多无锡故事搬上舞台。

  艺术家生长的地方,总能给予其丰厚的创作滋养,成为其独特的身份标签。无锡画家群体中,吴冠中艺术馆副馆长余尚红是“获奖专业户”,纵观他的那些在国展、省展中脱颖而出的佳作,皆有对家乡土地的歌赞。去年,在参与建党百年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过程中,他深受启发,“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无锡的作品”。市美术馆专职画家郭瑞卿曾专注于画太行山、黄土塬,追求一种朴素厚重的静穆感。在无锡工作生活多年,他越发着迷于江南园林,于是,近年来,他转向了创作园林山水,表现无锡宜居宜业的城市特征,追求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理想。郭瑞卿的同事王梦晗是土生土长的无锡姑娘,一直以来,她都把精力投入到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中去,立足无锡,宣传无锡。接下来,她会从小处着眼,聚焦锡城“小人物”的形象,用艺术语言精彩而有深度地讲好无锡故事。

  ■ 做创新的实践派

  传承与创新,赋予文艺作品生命力,是文艺创作绕不开的命题。“文艺评论也要实现创新。”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春梅表示,今日的评论家不能再固守单一学科疆域,要关注文学现场,从中找到理论之基;要有清晰的跨界意识和破圈行动,实现理论支撑、文本观照、产业跟踪、媒介认知的跨界联合。要更新研究方法,面对庞大数据流,利用各种统计软件、AI技术以提高对现实的统筹力;要有团队意识、团队攻坚,形成直击现实言之有物的当代批评。无锡文化艺术学校舞蹈科科长赵祎涵围绕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将音乐与舞蹈相融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她参与挖掘并指导江苏非遗舞蹈“海安花鼓”,填补了江苏民间舞中专课程的空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赵祎涵正深入挖掘整理无锡非遗舞蹈,让民间舞蹈在传承、发展中开出新花。

  求新求变是艺术发展的内在驱动,文艺工作者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宜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庞现军寻求书法与紫砂艺术的结合,实现艺术的跨界发展。他将书画、紫砂与盆景、音乐、茶道、香道等相结合,影响日隆。庞现军说,文艺作品归根结底还是内容为王,要有更好的内容,必须不断创新,他倡导文艺家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为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助力。市少年宫书画教师庄小石在传统书画中不断摸索着属于自己的“笔墨”。在教学中,她教导孩子拿起毛笔在玩的过程中找到表达“自我”的途径,找到自己理解世界的“笔墨”语言。“这也许是更接近于生命本真的一种状态,也是我目前和今后的学习方向。”庄小石说,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艺术家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突破自我的竞胜之心。(张月、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