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财经周刊

3月1日起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要登记

新规引发各方热议

  央行等三部门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将于202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这一新规引发热议,为何会有这一调整?新规实施是否会给个人存取现金带来不便?个人信息和隐私是否会泄漏?对此,记者采访了锡城多位业内人士。

  新规不会影响居民正常现金存取款

  对于央行出台的这项新规定,锡城市民怎么看?近日,记者首先走访了无锡金融街几家银行网点,并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人都是手机支付,手机转账,这个规定对年轻人没什么影响。”另一位市民梁先生则认为:“这个应该是国家要规范管理资金,到时候登记一下,没什么关系,没准还能帮助一些老年人,防止他们上当受骗呢!”采访中,大部分的市民对这一新规表示理解支持,但还有一些市民则认为这一规定让现金存取流程更加麻烦了,会增加客户和银行之间的矛盾,可能会侵犯客户隐私,来回折腾客户。市民李先生是开早餐店的,时常要到银行换取零钱,他担心这一规定会增加业务办理时间,“我平时赚一点钱就会到银行柜台把钱存起来的,在存钱的时候正好去找柜台的人换一些零钱,我就担心这个规定会耽误时间,到时候去柜台办理业务更慢了。”

  此次新规实施是否会给普通储户存取款带来不便?针对这一问题,央行有关司局负责人对此进行解读,新规实施后对普通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银行办理存取款业务时,单笔存款超5万元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需要登记资金来源,比如工资、奖金、副业收入等;二是单笔取款超5万元或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需要登记资金用途,比如装修、买房、做生意等。此规定不会影响客户正常现金存取业务,也不会限制储户的存取款数额,银行柜台业务人员在简单询问了解后即可为客户办理现金存取业务并登记情况,不会对业务便捷程度造成影响。

  如今,手机支付、网络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使用越来越广泛,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收入多数也是直接打到银行卡里,去银行办理现金存取5万元以上业务的客户正在逐年减少。据央行统计,目前我国超过5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存取业务笔数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左右,新规总体上看对市民办理现金业务影响较小。而对于市民关注的个人信息和客户隐私等问题,央行有关司局负责人也给予回应称:“‘为存款人保密’是《商业银行法》中确立的基本原则,金融机构对业务办理过程中获得个人信息、客户隐私必须严格保密。”

  新规有利于遏制金融犯罪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银行提取现金是这样,就是通过证券公司操作股票的时候,证券公司也要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

  记者就此事向无锡多家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进行了咨询,招商银行无锡分行、中信银行无锡分行、江苏银行无锡分行客服经理均表示,目前暂时没有接到要登记用途等信息的通知,市民可以正常存取款。兴业银行无锡分行工作人员王晓红告诉记者,对于3月1日起实施的存取款新规,该行虽然还未接到正式通知,但他们已做好准备,届时普通储户在柜台存取5万元以上现金时需要填一张申请表。“正常取款超过5万元,需要提前一天预约。存款无须预约,但需携带身份证、银行卡,会进行常规的来源和用途核实,别的没什么影响。”

  王晓红介绍,近年来,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该行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出发,在办理大额现金存取业务时,会对资金的来源和用途做必要的了解和提示,形成了一些经验做法。“今年春节前,我们柜台工作人员还堵截了两起电信诈骗案件,阻止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和一位残障人士进行大额汇款,避免了这两位客户个人财产受到损失。”

  此外,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必须登记,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针对犯罪分子利用现金匿名、难以追踪的特点,这一类人偏好使用现金进行交易活动。业内人士认为,金融机构依法适当加强对现金存取款活动的管理,有利于防范违法犯罪活动,有利于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陈文君、实习生 沈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