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各市县区科创‘虎年说’”系列报道本期走进滨湖、经开,八大板块的科创行动路线图至此已悉数亮相,充分显示了无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和空前力度。
铆足劲头,信心满怀,科技创新的步伐越走越坚定。多年来,无锡一直重视科技创新,但我们也看到,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还存在基础研究相对偏弱、创新人才集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机制尚不健全等短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更是无锡融入全球创新大格局的关键所在,迫切需要把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进行根本转变。
举旗定向,重在落实。为了确保各项举措扎实落地,相关部门还将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统筹,创新实干、勇毅笃行,让科技创新成为无锡最强音。
滨湖
“五湾五城”密布“最强大脑”
3年建设科创载体300万平方米
创新不止,未来可期。滨湖作为无锡科创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创新既关系当前,更关乎长远;既是优势发挥,也是发展所需。滨湖区科技局副局长陈莹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2年滨湖区将继续牢牢把握创新“第一动力”,努力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创新创造赋能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建设高质量发展。
在厚植优势产业集群上,持续招大引强。作为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今年滨湖将围绕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海空核心部件和数字文化等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行业生态圈、细分领域产业链,加快构建具有硬核实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高水平创新矩阵。同时推动智改数转技术的推广运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和研发创造能力,打造一批头部创新型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更多类似药明生物、卓胜微这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在现有优势产业加速提档升级上,年内将新增海空核心部件、数字文化2个百亿集群,新增总部企业15家以上。
1月份最新发布的滨湖区“科创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未来三年,滨湖将持续加快布局一批特色化、专业化科创载体,建成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0家,推动建设科创载体300万平方米,到2024年,境内科创载体面积将达600万平方米,平均每35平方公里就有科创载体1平方公里,“最强大脑”在“五湾五城”都有分布。今年将推动建设科创载体超100万平方米。
既要发力布局新的科创载体,更要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质效。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滨湖区将全力支持太湖实验室、深海空间站、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无锡光子芯片联合研究中心等现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与世界一流高校院所的合作共建,加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全面推动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做强“关键变量”,推动优势产业加速发展。
拓展产业空间,紧抓人才引育等对滨湖来说,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在产业空间上,滨湖将在加速低效载体空间腾退的基础上进一步“北上南下”,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拥抱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跨境设立国际招商点,放大上海、深圳等科创飞地的优势,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和属地化限制,实现两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在人才引育上,积极发挥“滨湖之光”人才政策“红利”,做实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合作,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升科创带科技创新浓度。
(邵旭根、周岚婷)
经开
锚定新发展理念全域实践区目标定位
推动产业与人才发展同频共振
“坚持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是科技部门的职责和使命。”日前,无锡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陈国权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经开区将紧扣新发展理念全域实践区建设主线,将各项科技创新工作落细落实,重点抓好“三个高新”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和不竭动能。
做大做强高质量发展的平台载体,在创新培育、产业集聚上有更多“高新”突破。陈国权表示,经开区将背靠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这棵“大树”,夯实做大增量的“高新平台”,加快推动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新一轮合作,推进雪浪算力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无锡感知-通信-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落地建设,积极推动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共建江苏密码应用技术研究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大健康数据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长三角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合作发展,确保全年新增2-3家核心创新平台。可以预见,以平台为抓手,整合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无锡经开区将迎来登“高”求“新”的新契机。
高新技术企业是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加快结构调整的重要主体。陈国权认为,经开区要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深入实施“3+2”创新型企业培育攻坚计划,建立区级层面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库,健全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机制,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准独角兽+独角兽”企业梯队,加快壮大创新型企业与产业集群。“年内经开区将新增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20家、‘创新三类’企业不少于30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以上。”陈国权信心满满地表示。
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陈国权透露,经开区将围绕吸引“高、精、尖、缺”人才目标,聚焦产业主攻方向,发挥“一镇五园”双招双引作用,用好海创智慧谷、智联招聘等引才平台,持续探索创新飞地、异地孵化等协同引才举措,不断加快现代化、国际化高端产业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年内将申报国家级高端人才50名、新增入选5名,引进海外人才10名。“一方面是持续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扎实推进政策实施与刚性兑现。”他说,另一方面,还需不断出台从引、育、留等多点位同步出击的人才政策,在经开区构建有利于人才和项目聚集的优质生态圈。精心筑巢,引凤来栖,如果说机制创新引发的是聚才的“磁吸效应”,那么暖心服务则营造了留才的重要场域。未来,无锡经开区将健全落实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医疗、交通、落户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完善人才居留生活保障,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更好发挥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徐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