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2022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王毅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各国需要的是团结而非分裂,是对话而非对抗,中国将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

努力为世界开辟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王毅: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同大家再次见面。对世界来说,今年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头。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彻底战胜,乌克兰危机又接踵而来,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动荡。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各国需要的是团结而非分裂,是对话而非对抗。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将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同所有爱好和平、谋求发展的国家一道,加强团结合作,携手应对挑战,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世界开辟光明和美好的未来。下面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北京冬奥会 是体育的胜利,更是团结的胜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这在当前国际形势下难能可贵。国际评论认为,同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相比,今天的中国更加自信、强大。您对此怎么看?

  王毅:在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为世界贡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自强、开放、包容的中国。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不仅是体育的胜利,更是团结的胜利。此次冬奥会,恰逢奥密克戎毒株肆虐、地区热点问题升温,同时还受到少数国家的政治干扰和破坏。但让我们感到鼓舞的是,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选择团结在奥林匹克精神之下,为深受疫情困扰的人们注入了希望,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

  现在,各国运动员正在冬残奥会赛场上努力拼搏。我相信,冬奥期间汇聚起的团结与合作之光必将穿透阴霾和风雨,照亮人类携手前行的未来之路。

  乌克兰局势 分歧越大,越要坐下来谈判

  路透社记者:俄军在乌行动已经扩展到非军事设施,中方是否能作更多努力解决冲突?

  王毅:在乌克兰问题上,我们始终本着客观公正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表明主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原因错综复杂。解决复杂问题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而不是火上浇油、激化矛盾。中方认为,要化解当前危机,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照顾当事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必须坚持通过对话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必须着眼地区长治久安,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

  当前,国际社会应聚焦两大问题继续努力。

  第一,要劝和促谈。中方在这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一直同各方保持密切沟通。冲突发生第二天,习近平主席应约同普京总统通话时,就提出愿看到俄乌双方尽早和谈。普京总统也作出积极回应。俄乌双方已经谈了两轮,希望即将开启的第三轮谈判能取得新的进展。中方认为,形势越紧,和谈越不能停止;分歧越大,越需要坐下来谈判。中方愿继续为劝和促谈发挥建设性作用,也愿在需要时与国际社会一道开展必要的斡旋。

  第二,要防止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中方愿就此提出六点倡议:

  一是人道主义行动必须遵守中立、公正的原则,防止将人道问题政治化;

  二是全面关注乌克兰的流离失所者,帮助其得以妥善安置;

  三是切实保护平民,防止乌境内出现次生人道灾害;

  四是保障人道援助活动顺利、安全开展,包括提供快速、安全、无障碍的人道主义准入;

  五是确保在乌外国人安全,允许其从乌克兰安全离开,并为其回国提供帮助;

  六是支持联合国在对乌人道援助方面发挥协调作用,支持联合国乌克兰危机协调员的工作。

  胸怀天下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凤凰卫视记者:国际社会担忧世界再次面临分裂和对抗的风险,形成新的冷战,对此您怎么看?

  王毅:当今世界确实很不太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一幕幕向我们展开。个别大国为了维护霸权地位,重拾冷战思维,制造阵营对立,进一步加剧了动荡与分裂,让本来就问题缠身的世界雪上加霜。

  我们应该怎么办?中方坚定认为,正确的出路就是在多边主义旗帜下加强团结合作,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

  当务之急是维护和平。第二是促进团结。第三是坚持开放。第四是加强合作。

  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中国始终代表着稳定性和正能量,始终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上。我们将继续胸怀天下、担当尽责,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道,合力谋发展,一起向未来。

  中俄关系 两国人民友谊坚如磐石

  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记者:西方对俄罗斯日益增长的集体制裁压力将如何影响俄中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王毅:中俄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彼此最重要的紧密邻邦和战略伙伴。中俄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关键的双边关系之一,我们的合作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去年,双方共同纪念《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在日趋复杂的国际战略环境下,这一条约所承载的世代友好、合作共赢理念,不仅对中俄双方,而且对世界各国都具有十分积极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我愿强调指出,中俄关系具有独立自主价值,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之上,更不受第三方的干扰和挑拨。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国际关系的创新。不久前,两国共同发表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清晰无误地向世界表明,我们共同反对重拾冷战思维,反对挑动意识形态对抗,主张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中俄关系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逻辑,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两国人民的友谊坚如磐石,双方的合作前景广阔。不管国际风云如何险恶,中俄都将保持战略定力,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推向前进。

  撤侨行动 外交为民永远在路上

  新华社记者:近日,中国从乌克兰陆续撤出了多批中国公民。您能否介绍有关情况?

  王毅:在撤侨行动中,我们在乌克兰和周边国家的华侨华人、留学生、中资机构全面动员,互施援手,再次体现了中国人患难与共的传统美德,我也要向同胞们表示诚挚的慰问。

  目前,还有一些同胞由于当地局势和个人原因仍然留在乌克兰,我们时刻挂念着他们,与他们随时保持联系,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

  世界并不太平,有一位网友留言表示,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但很幸运有一个和平的祖国。外交为民永远在路上。我们愿继续用行动告诉每一位海外同胞,无论什么时刻、无论身处何方,你的身边有我们,你的背后是祖国!

  中美关系 应重拾融冰初心重整行装出发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美国两党在加强与中国全面竞争问题上已达成共识。您是否担心美中关系会持续恶化?

  王毅:去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举行视频会晤并两次通话,双方在多个层级也开展了对话交往。美方领导人和一些高官相继表示,美方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的体制,不寻求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对抗。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四不一无意”的表态始终飘浮在空中,迟迟没有落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美方仍不遗余力地对中国开展零和博弈式的“激烈竞争”,不断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攻击挑事,接连在国际上拼凑打压中国的“小圈子”,不仅伤害两国关系大局,也冲击和损害国际和平稳定。这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讲信誉国家所做的事情。中国作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我们完全有权利采取必要措施坚定捍卫自身的正当权益。

  中方认为,大国竞争不是时代主题,零和博弈不是正确选择。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中美两个大国如何找到正确相处之道,既是人类社会没有遇到过的课题,也是两国必须共同解开的方程式。

  今年是“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回首历史,中美双方本着求同存异精神,以合作代替对抗,造福了两国人民,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繁荣。展望未来,双方应当重拾融冰初心,重整行装出发,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三原则”替代竞争、合作、对抗的“三分法”,推动美国对华政策重回理性务实的正轨,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的正道。

  中欧关系 继续支持欧洲独立自主

  埃菲社记者:您认为中俄日益密切的关系以及乌克兰危机是否会影响中国同欧洲的关系?

  王毅: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双方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基础上开展对话合作,将为动荡的世界局势提供更多稳定因素。

  然而,有些势力并不愿看到中欧关系稳定发展,编造所谓“中国威胁”,炒作对华竞争,鼓吹“制度性对手”,甚至挑起制裁和对抗。中欧双方对此都应高度警惕。中欧合作历经几十年风雨,植根于坚实的民意基础、广泛的共同利益、相似的战略诉求,具有强大韧性和潜力,任何势力都不能也无法逆转。

  中方始终从战略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欧关系,中国的对欧政策保持稳定坚韧,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我们将继续支持欧洲独立自主,支持欧盟团结繁荣。同时,我们也希望欧洲形成更为独立、客观的对华认知,奉行务实、积极的对华政策,共同反对制造“新冷战”,共同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一带一路” 打造成“发展带”“幸福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中方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发展势头因疫情等原因有所减弱的说法?

  王毅:尽管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冲击,但共建“一带一路”仍保持良好势头。

  过去一年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扎实推进。中老铁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重大项目顺利竣工,中巴经济走廊、比雷埃夫斯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建设运营稳步开展。中欧班列开行量和货运量再创历史新高,为各国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劲动力。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习近平主席去年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同国际社会一道,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将“一带一路”打造成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

  全球发展倡议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

  《人民日报》记者:您能否介绍全球发展倡议推进落实的最新进展?

  王毅:中方一向认为,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我们愿同各方一道,从四个方面推动倡议逐步落地:

  一是对接重点领域。二是对接各国需求。三是对接合作机制。四是对接各界伙伴。

  总之,全球发展倡议是继“一带一路”之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是对全球发展合作的“再动员”,是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人权理念的“再确认”,为缩小南北鸿沟、破解发展不平衡提出了“路线图”,也为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加速器”。我们愿同各国一道,积极探索并落实好这一倡议,不让任何国家掉队,不让任何诉求被忽视,不让任何一个人落伍,共同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

  中国印尼关系 深化疫苗全产业链合作

  印尼安塔拉通讯社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同印尼双边关系前景?今年,印尼将成为G20主席国,中方将如何支持印尼做好主席国工作?

  王毅:中国和印尼都是发展中大国和新兴经济体代表,两国共同利益广泛,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印尼关系已经成为地区国家互利合作的典范,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的样板。

  下一步,中方将同印尼深化疫苗全产业链合作,助力打造区域疫苗生产中心,共同构建地区抗疫的防护盾。推动雅万高铁早日建成通车,为促进印尼疫后发展、增进双方互利合作提供更大加速度。

  今年,印尼将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中方愿积极支持和协助,围绕“共同复苏、强劲复苏”的峰会主题,促进创新、数字、绿色、卫生等领域合作,切实维护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二十国集团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完善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东盟关系 坚持互谅互让互帮互助

  亚洲新闻台记者: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中国计划如何深化与东盟的关系?

  王毅:中国东盟关系没有最好,只会更好。展望未来,中方愿同东盟国家一道,不忘维护稳定安宁的初心,秉持实现共同发展的使命,坚持互谅互让、互帮互助的邻里相处之道,推动双方关系像奔驰在中老铁路上的列车一样快速前行,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更好造福双方人民。

  我们要做国际抗疫合作的倡导者。深化疫苗联合生产、关键药物研发等领域合作,让双方构筑的“健康之盾”牢不可破,搭建的“快捷通道”“绿色通道”运行通畅,守护好地区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

  我们要做区域合作的引领者。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有效实施,尽早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拓展蓝色、绿色、数字经济等新领域合作,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打造区域合作新标杆。

  中日关系 日方应该顺势而为

  共同社记者: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方如何看待新时代的日中关系?

  王毅: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也是双方总结历史、共创未来的重要契机。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中日关系依然面临一些分歧和挑战,特别是日方国内总有一些人不愿看到中国快速发展,不希望看到中日关系稳定。在此,我愿向日方提出三点忠告:

  首先是要不忘初心,把握好两国关系的正确方向。

  二是要重信守诺,维护好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

  三是要顺势而为,共同开创两国关系的广阔前景。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取代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冷战结盟、地缘对抗那一套早已不得人心。日方应顺势而为,而非逆流而动,不要为他人做火中取栗的事情,也不要走上以邻为壑的歧途。

  中韩关系 两国是利益交融的合作伙伴

  韩联社记者:中方为重启朝鲜半岛核问题政治解决进程有哪些方案?韩中今年迎来建交30周年,中方对发展韩中关系有何看法?

  王毅:中国有句老话,治病须治本,纠错要纠根。半岛问题的“根”,在于朝鲜面临的外部安全威胁长期得不到消除,朝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我们注意到,美方最近公开声明对朝没有敌意,愿意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这值得肯定。但下一步形势往哪里走,很大程度取决于美方怎么做,是真正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还是继续把半岛问题当作地缘战略的筹码。

  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30年来,中韩关系经受了各种风云变幻考验,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事实证明,中韩之间不是对手,而是利益交融、优势互补、潜力巨大的合作伙伴。

  台海局势 “挟洋谋独”没有出路

  彭博社记者:请问中方认为乌克兰问题同台湾问题两者形势有何异同?如何看待当前台海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王毅:首先要明确的是,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有着本质区别,没有任何可比性。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乌克兰问题则是俄乌两个国家之间的争端。有些人在乌克兰问题上强调主权原则,但在台湾问题上却不断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我要强调的是,海峡两岸历史同源,文化同根,同属一中。台湾的前途希望在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于实现国家的统一,而不是依靠什么外部的“空头支票”。“挟洋谋独”没有出路,“以台制华”注定失败,台湾终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南海局势 域外逆流掀不起南海风浪

  《海峡时报》记者:您对中国和东盟国家克服分歧、达成“南海行为准则”感到乐观吗?“准则”是否应该具有法律效力?

  王毅:今年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20周年。20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落实《宣言》,保持了南海局势的总体稳定。

  中国与东盟各国启动“准则”磋商以来,已经取得很多积极进展。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当前磋商进程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中方对达成“准则”的前景始终充满信心,因为推进“准则”磋商符合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共同利益,也是确保南海成为和平合作之海的关键之举。“准则”不仅将符合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也将为域外国家的合法权益提供更有效保障。进入磋商的关键阶段,需要重视并处理好两件事:

  一是正确看待分歧。任何磋商谈判都可能出现不同意见,但只要各方牢记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没有任何分歧不可以弥合,没有什么共识不能够达成。

  二是坚决排除干扰。某些域外国家并不乐见“准则”达成,也不希望南海风平浪静,因为这将使其失去插手南海、谋取私利的借口。东盟各国需要看清这一点,共同抵制来自外部的干扰破坏。我相信,域外的逆流掀不起南海的风浪,外部的干扰挡不住地区合作的步伐。

  亚太合作 抵制“印太”对抗“小圈子”

  《联合早报》记者:中国如何评估“印太地区和印太四国”的概念,它会对本区域造成什么影响?

  王毅:美国的“印太战略”正在成为集团政治的代名词。美方打着促进地区合作的旗号,玩弄的却是地缘博弈的把戏;高喊要回归多边主义,实际上却在搞封闭排他的“俱乐部”;声称要维护国际规则,却试图另搞一套自己的“帮规”。从强化“五眼联盟”,到兜售“四边机制”、拼凑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收紧双边军事同盟,美国在亚太地区排出的“五四三二”阵势,带来的绝不是什么福音,而是搅乱地区和平稳定的祸水。

  “印太战略”的真正目的是企图搞印太版的“北约”,维护的是以美国为主导的霸权体系,冲击的是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架构,损害的是地区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这股逆流与地区国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共同愿景背道而驰,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亚太是合作发展的热土,而不是地缘政治的棋局。中国始终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对于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倡议,我们都表示欢迎;对于挑拨地区对抗、制造阵营对立的主张,我们都坚决反对。中方愿同各方一道,明辨是非,坚守正道,抵制“印太”对抗“小圈子”、共筑亚太合作“大舞台”,携手迈向亚太命运共同体。

  (据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