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太湖周刊

书写现实成为无锡作家的一种自觉

  □张 月

  春风拂动思绪,笔下气象万千。3月,从无锡市文联传出好消息,围绕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无锡作家开始集体发力。有人关注科技创新,有人总结本土经验,有人聚焦城乡巨变,有人关注新时代、新生活……在无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书写现实成为无锡作家的一种自觉选择。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无锡文学,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人文关怀和历史使命感,汇聚为一股股强大的文艺力量,助推社会发展和变革。

  新时代的文学需要关注时代热点,以一种现实主义精神进行审美书写。“当下最大的热点,就是科技创新。”多产又优产的无锡作家高仲泰,总能踏准时代节拍。他一路“潜”行,聚焦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二研究所(无锡总部)。他的新作《深潜:挺进地球最后的边疆》,用20余万字讲述了中国深潜事业的光荣与梦想。他的长篇纪实文学《我不是药神》已经和出版社签约,主人公是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原型——无锡人陆勇。陆勇授权高仲泰写有关他个人经历的非虚构作品,高仲泰不负重托,从平凡英雄入手,记录下时代的进步。此外,高仲泰的《荣毅仁传》和《大西迁》也将出版,两部作品皆是反映时代现实的力作。

  前所未有的时代巨变,翻天覆地的今日中国,需要当代作家认真书写,写出新时代、新变革、新现实、新城市、新乡村。在无锡市作协列出的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清单上,我们欣喜地看到:王学芯的主题诗集《蓝光》,写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时代、新经济;周晓慷的长篇小说《云上》,以新时代的云生活为主题展开创作;滨湖区作协主席丁康权准备组织区内会员,深入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围绕“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创作报告文学;生长在无锡古运河畔的阮夕清计划创作以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为内容的长篇小说;以写散文见长的包松林则把目光对准了乡村变迁;儿童文学作家迟慧正在创作共和国功勋人物的绘本故事。

  无锡作家以地方文化为题材的创作,也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品格。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非虚构写作”,是现实主义书写的一种升华和全新探索。无锡市作协主席黑陶的《百千万亿册书》长篇非虚构文本已经完成,全书20万字,涵盖了江南水乡文化、徽文化、楚文化、赣文化、东部沿海文化等文明样本,反映广义江南的当下、历史与梦幻。无锡市作协副主席陆阳和学者沈云福合著的《异军突起:锡商1956—2000》已经完稿,全书31万字,运用真实史料与文学化笔调,解读和总结“四千四万”精神。宜兴市作协、宜兴市陶协的《蜀麓风流:古南街口述史》,以古南街为切入口,反映宜兴陶业的发展历程。江阴作家张青刚刚完成的长篇纪实作品《寻亲:志愿者之歌》,讲述江阴帮助寻亲的志愿者故事。

  伟大的时代创造了伟大的现实,伟大的现实呼唤伟大的作品。这是新时代作家的必然使命和必然要求。《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提出,新时代作家需要与现实进行“肉搏”,需要与现实进行全身心的拥抱,才能够写出与时代同步,具有时代精神、时代经验、时代气息的现实主义审美品格新经典。当下,无锡市文联、无锡市作协正积极倡导并组织无锡文艺家深入生活实际,用激情、生命和灵魂去书写伟大现实,用现实主义铸就无锡文艺的时代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