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洁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加快打造国家级高水平人才平台、编制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图谱……科技创新的热度,自立自强的力度,在最新的无锡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里得到充分彰显。报告描绘的蓝图和提出的一系列实在举措,正是无锡向科技创新高地迈出的坚实步伐。
推动无锡经济高质量发展,要锐利科技创新的锋芒!围绕载体建设、企业创新能力、人才开发、创新生态等热词,无锡科技界人士从各自领域发声,为举措的扎实落地剖析难点畅谈建议。我们从中感受着无锡“走在前”的最强动力,无锡的创新前景更加令人期待。
关键词:平台载体
向高攀登
科技创新,高能级平台是重要支撑。今年无锡将集中力量打造太湖湾科创带、梁溪科技城等创新空间,推动太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加快创建超算、芯片、光伏3个领域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更多承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科研重器。
太湖实验室研发大楼自去年5月启用至今,近一年来递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系列船舶工业CAE软件成功发布;深海采矿重大专项首次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多金属硫化物采矿技术体系;载人装备谱系化发展不断完善,“奋斗者”号共完成21次万米下潜,标志着我国在万米深海的下潜次数和人数均排在了世界首位。“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太湖实验室在深海领域的科技攻关打开了崭新局面。”实验室主任何春荣表示,目前实验室已进驻首批近500名科研人员,正在积极开展多个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任务。最近,由太湖实验室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船海数据智能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将启动第一届船海数据智能应用创新大赛,预计将由超过200支队伍参赛,可为无锡进一步吸引人才、加强产业融合提供支撑。“实验室将积极抢抓国家‘十四五’深海前沿领域战略布局机遇,争取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布局无锡,成为代表国家最高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基地。”何春荣表示。
去年,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在江阴签约,无锡正以此为载体,打造我国在光伏领域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平台。“无锡是中国光伏产业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目前无锡在光伏产品生产、产品检测、光伏装备制造、光伏厂房与光伏电站设计及新能源会展方面在国内占据重要位置。”创新中心主任沈辉透露,创新中心未来将建立国际光伏专利交易事务所、光伏产品与供应链国际交易中心、光伏技术中高级培训基地、技术发展孵化器与研究生培养平台,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光伏学术会议,并在合适的地点建立太阳文化与光伏技术博物馆、太阳能主题公园或科普基地。“通过3到5年发展,创新中心力争在2025年取得具有知识产权的系列创新成果,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光伏研究机构。”沈辉称。
关键词:科技企业
向强发展
企业是创新主体,政府对各类创新主体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也是空前的。今年,无锡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加快打造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培育更多创新型龙头企业。
随着国家双碳计划的实施,车用动力正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变,威孚高科也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威孚高科总工程师李刚告诉记者,当前公司的研发方向已从内燃动力产品扩展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其中,在氢燃料电池的研发已投入3.2亿,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氢能燃料电池测试中心。“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一定要紧跟国家在行业发展上的最新规划,并通过自身研发以及与高校院所的合作,积极参与政府的科技攻关项目。”李刚称,公司承担的“太湖之光”攻关计划项目——氢燃料核心部件膜电极关键技术研发,目前已取得突破性成果,以此技术为支撑的膜电极产品将成为公司未来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产品之一。据透露,威孚高科每年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4%以上,去年投入研发费用近6亿元。不过,李刚表示,目前企业在新领域内的技术创新人才缺口还较大,他建议可提升重点产业领域人才的收入和待遇水平,“要提升至全国甚至全球领先水平,使人才产生聚集效应并形成良性循环。”
去年,无锡微视传感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并通过了无锡市“雏鹰”企业的入库和遴选。作为一家以MEMS微镜芯片以及3D感知硬件为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微视传感自创立以来就深切感受到了政府在三类企业政策、各类人才政策、产学研类补贴政策等方方面面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优待”。“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因此要重视与各类高校、院所的合作。”微视传感总经理徐乃涛表示,目前公司与高校的合作已形成多项科技成果并成功应用到公司的产品当中,实现了技术突围,提高了技术壁垒,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但徐乃涛也坦言,目前要给行业配套,需要企业做大量的拓展研究,从芯片一直到应用方案,整个产品线延展很长,“希望在增加配套的芯片研发平台以及引领性的专项应用方案上能获得更多支持。”
关键词:人才开发
向深拓展
下好科技“先手棋”,人才成为重要抓手。今年,无锡将优化升级“太湖人才计划”,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打造国家级高水平人才平台,还将增强对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锡引力”。
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获得者、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王震宇表示,近年来,无锡出台的人才政策为各类人才的创业、生活、居住、出行等提供了全方位保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和技术储备,其中,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而基础研究是创新能力的源头。“支持高校吸引顶尖人才,尤其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弱化短期效益的衡量标准,加大对‘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基础研究和‘长线’研究的支持,才能增加创新技术储备,立足长远发展。”王震宇说,还要通过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使科研团队拥有更大自主权,才能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他建议还要为人才营造舒适的科研环境,“正视核心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多、风险高、难度大的特点,才能实现关键核心领域的重大突破,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
在去年的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上,无锡高新区海归创业企业海斯凯尔的核心产品肝脏无创定量诊断系统获得了总理点赞。作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专家,海斯凯尔联合创始人邵金华对无锡的人才政策很有感触,他认为,无锡提出的“国家级高水平人才平台”意味着人才的水平、规模都应该是国家级的,“城市要有一系列的全国第一甚至唯一的品牌,让高端人才都了解无锡和向往无锡。”邵金华建议,“太湖人才计划”要持续优化、升级,同时需要打造层次丰富的引才体系——除了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还要引入更多能够承载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如科研院所、知名大学、创新研发机构等的实体分支机构;也要用好已经在无锡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支持他们成立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他们柔性或者全职引进其合作的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更多的创新转化落地无锡;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团队的核心骨干在无锡安居乐业提供土壤和政策。“当然,把人才吸引到无锡之后,后续更重要的是支持人才事业的发展,利用政策支持人才的创新研究成果在无锡甚至江苏省推广应用。”邵金华说。
关键词:创新生态
向优提升
产业创新生态,需要金融活水的浇灌。为推动在锡金融机构新设和升格,今年无锡将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集聚落地更多头部基金、天使基金、QFLP基金、S基金。“我们将以创新思维探索搭建‘1+2+N’国有创投机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即立足创投集团这一平台,以基金管理和项目直投两大业务为抓手,通过内部孵化和外部引进等方式培育若干市场化团队,实现整体基金管理规模的迅速扩张。”无锡市金融创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伟民表示,今年集团将重点依托国调基金二期,加大对无锡地方企业投资,引进一批头部机构,力争未来三年每年推动20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落地。在基金管理和项目直投层面,重点组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专业化团队,同时推动现有四个内部孵化的市场化平台快速落地发展,并引入新的市场化团队,将“N”不断做大做强。针对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引进难点,还计划在原有政策引导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基础上,通过新设市场化母基金、S基金、共同投资基金、产业并购基金等业务产品创新尝试和突破,努力打造基金“全生态链”。
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让政策更好地引导创新、服务创新。当前我市正在制订新型研发机构相关管理细则,市科技局副局长朱华章表示,在新型研发机构的探索上,无锡已经积累了一些较好的经验,如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等发展较好的机构都有共性规律,即主要解决科研成果产业化。后续无锡可能要成立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并成立不同的专业研究所,来牵头体现政府的产业导向。“新型研发机构一定要围绕无锡的优势产业、未来产业去布局,并借助知名大学的团队力量在某一个点上实现技术突破,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朱华章认为,除了新型研发机构外,还要解决一个科创载体科学布局的问题。科技资源是有限的,当前大批的科学城拔地而起,在这些科学城里怎么去布局好科技资源是最大的命题。“一定要体现研发策源功能。”朱华章说,“硬件上要有数字治理的思维,先进的理念可以在科学新城先试,再把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中试平台等配置进去增加软性能力,以此形成更好的创新生态。”今年市科技部门还将大力落实“百企进百楼”科技赋能工程,通过龙头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科创园区,带动老旧楼宇向更多新型科创载体华丽转身。